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题西京致政张郎中静居院

标题包含
寄题西京致政张郎中静居院
休官得宴闲,理固居处静。 中或不自达,触物挠天性。 遂令优游心,反致寂寞病。 二川有耆英,识岂斯人并。 周才当要职,美誉著群听。 气体殊未衰,援礼请还政。 安车得西归,芜没治三径。 萧然绝世纷,日以道自胜。 以静名厥居,内外了相称。 君怀本清虚,复此林泉莹。 君道本和乐,况有琴樽命。 新堂辟四隅,立意尤高迥。 夷襟造真境,友益具子令。 药品稽神仙,门法尚忠正。 肌肤松菊香,庭砌芝兰盛。 天宜锡难老,以示君子庆。 予亦希君者,误宠窃机柄。 无裨紫极尊,动有赤松兴。 报国苟锱铢,窜身违陷穽。 雅志呈未谐,高山徒景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辞去职务得到闲暇,自然安居在宁静之处。 有时不能随心所欲,遭遇事物困扰本性的宁静。 于是让悠闲自得的心绪,反而导致孤独的忧虑。 两地有德高望重的贤达,认识并非与此般人为伍。 周公多才当重任,美好的名声传播众人。 风度气质犹存,按照礼仪请求退休。 乘着安车得以西归,整理荒废的院落。 远离尘世纷扰,每天用道理充实自己。 因为平静命名住所,内外相符。 您的胸怀本来清净无染,又有这样清澈的林泉。 您遵循的道理原本平和快乐,更何况有音乐的陪伴。 新堂开辟四面八方,构思意境高远。 平易近人的氛围营造真实境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敬爱。 探访仙人的足迹,崇尚忠诚正直的门风。 肌肤沾染松菊的香气,庭院布满芝兰的花草。 天命赐予难以衰老的身体,展示君子的福气。 我也希望能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受到错误宠爱窃居高位。 未能对朝廷有所助益,常常有隐逸的念头。 报效国家的意愿尚未实现,为了避祸逃离险境。 高雅之志无法实现,只能高山仰止,望尘莫及。
去完善
释义
1. 西京: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的是北宋时期的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2. 致政张郎中:指已经辞官的张郎中。致政,辞去官职;郎中,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担任尚书省各部的侍郎、郎中等职务。 3. 周才:完全发挥才能的意思。 4. 安车:一种可以坐乘的车,通常用于官员退休时乘坐。 5. 芜没治三径:治理荒弃的家园。芜没,荒芜废弃;三径,家园。 6. 萧然:冷落、寂寥的样子。 7. 休官:辞去官职,这里指张郎中的离职。 8. 反致寂寞病:反而导致孤独和空虚的状态。 9. 二川有耆英:四川地区有许多贤能的人。 10. 触物挠天性:遇到事情就会触动自己的内心。 11. 优游心:悠然自得的心情。 12. 世纷:世俗的纷争。 13. 日以道自胜:每天通过修道来自我修炼。 14. 君怀本清虚:你的内心原本就是清静的。 15. 复此林泉莹:再加上这山林泉水的滋润。 16. 真境:真实的境界。 17. 友益具子令:结交朋友并教育子女。 18. 门法:家规。 19. 芝兰盛:比喻家庭氛围和谐。 20. 天宜锡难老:上天应该赐予他长寿。 21. 予亦希君者:我也希望能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22. 误宠窃机柄:受到皇帝的宠爱而窃取了权力。 23. 无裨紫极尊:无法帮助皇帝管理国家。 24. 赤松兴:指退隐山林的想法。 25. 报国苟锱铢:为国家尽微薄之力。 26. 窜身违陷穽:远离政治漩涡。 27. 雅志呈未谐:高尚的志向未能实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韩琦(1008-1075)所作,主题为赞美朋友张郎中退居西京后的恬静生活及高洁品质。全诗以描绘张郎中的幽静居所和生活态度为线索,展现了一种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 “休官得宴闲,理固居处静。”诗人开篇即指出张郎中的心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其平静生活的本质原因,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其淡泊名利的赞赏。 “中或不自达,触物挠天性。”在这里,诗人谈及人们在实现内心宁静时可能遇到的困扰。通过“挠天性”这个词语,诗人暗示出在寻求宁静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焦虑。 紧接着,诗人以“遂令优游心,反致寂寞病”概括了这种矛盾心理,强调了内心矛盾在追求宁静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川有耆英,识岂斯人并。”诗人提到“耆英”这个词,是对张郎中的高度评价,寓意他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阅历,世间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周才当要职,美誉著群听。”这表示张郎中具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应该担任重要的职务。尽管他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广泛的美誉,但他仍然选择了辞官回乡,保持内心的宁静。 诗人随后进一步描绘了张郎中的隐居生活:“安车得西归,芜没治三径。”这里的“安车”是一种舒适的马车,用以描述张郎中回归故里时的惬意心情;“三径”是指古代隐士居所旁的小路,这里诗人借助这一意象,传达了张郎中简朴生活的情境。 接下来,诗人总结到:“萧然绝世纷,日以道自胜。”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张郎中在平淡生活中战胜世俗纷扰的过程,突出了他在修行道路上的努力。 诗人继续描述张郎中的修养之道:“以静名厥居,内外了相称。”这意味着张郎中将平静与自然融入他的生活空间,使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详细阐述了张郎中的精神追求:“君怀本清虚,复此林泉莹。”这两句表明张郎中具备清心寡欲的品行,并且在优美的自然环境熏陶下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 诗人进一步赞美道:“君道本和乐,况有琴樽命。”这里“君道”指的是张郎中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而“琴樽”则象征着音乐和美酒,这些元素都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愉悦的氛围。 随后,诗人描绘了张郎中新居的优雅景致:“新堂辟四隅,立意尤高迥。”此处“四隅”指四面八方,暗示新居宏大的规模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传达了张郎中胸怀宽广的品质。 “夷襟造真境,友益具子令。”在这两句中,诗人认为张郎中的善良品性和真挚友情为他营造了一个真实美好的生活环境。 接着,诗人又描述了张郎中的养生之道:“药品稽神仙,门法尚忠正。”他强调张郎中的养生方法既科学又正统,这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肌肤松菊香,庭砌芝兰盛。”这两句巧妙地传达出张郎中居所的环境之美,彰显了他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最后,诗人祝愿张郎中健康长寿:“天宜锡难老,以示君子庆。”他希望上苍赐予这位贤者永恒的生机,以彰显其正直的品行和幸运的生活。 纵观全诗,韩琦通过对张郎中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理想和人格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仁宗时期,在京城洛阳任职的官员韩琦,写了一首名为《寄题西京致政张郎中静居院》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正值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之际。这一年里,韩琦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在朝廷担任尚书省右司郎中的职务。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已经致仕的张郎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时,北宋王朝已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政治氛围。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士人们纷纷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倡导儒家君子之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德修养。受此风气熏陶,张郎中选择了致仕归隐,过上清静无争的生活。 韩琦在此诗中以寄题的方式,表达了对张郎中的敬仰之情。他赞美张郎中的高洁品质、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在官场上恪守职责、为国尽忠的决心。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士大夫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个人品格的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