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七首 其七
乙巳大人丘,丛林为寇雠。
利牙如剑戟,生杀有来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乙巳年,一位贵族大臣受到了攻击,这些攻击者就像丛林中的敌人一样对他抱有敌意。他们有锋利的牙齿,如同刀剑一般锐利,可以随时决定生死。
去完善
释义
1. "乙巳":这里指时间,即清朝康熙年间。
2. "大人丘":原文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借喻指贤能之士居住的地方。
3. "丛林":这里指佛教寺庙或僧侣聚集处。
4. "寇雠":敌人,仇人。
5. "利牙":锋利的牙齿,比喻动物的锐牙。这里用来形容虎豹等猛兽。
6. "剑戟":古代兵器,用于刺杀或砍杀的武器。
7. "生杀":生死,生命的终结。这里指的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
8. "由来":原因,缘故。
去完善
赏析
《颂古七首·其七》是宋代诗人释胜的一首咏史诗歌。诗中描述了乙巳年(公元1245年)的战乱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首句“乙巳大人丘”,以天象来形容当时的战乱状况。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相关联,乙巳年象征着战争和动乱。“大人丘”则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尸横遍野、白骨累累的场景,预示着灾难的到来。
次句“丛林为寇雠”,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丛林”指的是森林,在这里象征着广阔的原野;“寇雠”意为敌人,这里借指战争。这句话意味着战火蔓延到各个角落,连百姓赖以生存的田野都被战火吞噬,可见战争的破坏力之大。
接下来两句“利牙如剑戟,生杀有来由”,通过比喻手法刻画了战争的惨烈景象。“利牙”形容兵器的锐利,犹如猛兽的牙齿;“剑戟”是指古代兵器。这两句以兽类武器来比喻战争的暴力和残酷,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情景。同时,作者用“生杀有来由”来质疑战争的合法性,表达了对无辜百姓在战争中丧生的痛心疾首之情。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场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七首 其七》是宋代诗人释胜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初,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人墨客得以步入仕途,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释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文思泉涌,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开始关注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疾苦。
在这首诗中,释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忧虑。他认为,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百姓的利益,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关注民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