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十二日夜登清心阁
小楼秋夜明月底,仰不见天惟见水。
岸巾独立四无人,白月青天伴阳子。
谁知横玉作秋声,一声吹尽九陌尘。
月轮半仄吾未睡,楼角风生凉杀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座小楼明亮的秋夜里,月光洒满大地,我抬头仰望,却只见水面而不见天空。我独自站在岸边,四周空无一人,只有一轮明月和蓝天陪伴着我这个孤独的旅行者。谁能想到横玉(指笛子)发出了秋天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响亮,似乎能驱散九街的尘埃。月亮已经倾斜,但我仍然无法入睡,因为楼角的风让人感到一阵阵凉意。
去完善
释义
1. 小楼:小型的楼房。这里指的是作者所在的房屋。
2. 秋夜:秋天的夜晚。
3. 明月初:明亮的月光。
4. 仰不见天惟见水:抬头看不见天空只能看到水面。
5. 岸巾:古人头巾的一种,常戴在额头上。这里指作者佩戴着头巾。
6. 四无人:周围没有任何人。
7. 白月青天:白色的月亮和青色的天空。
8. 伴阳子:陪伴着太阳。这里指的是太阳升起的时候。
9. 横玉:古代乐器名。这里指的是作者吹奏横玉发出的声音。
10.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的是秋风的声音。
11. 一声吹尽九陌尘:形容风吹过大地,带走了所有的尘埃。
12. 月轮:月亮的形状。
13. 半仄:倾斜一半。
14. 未睡:没有睡觉。
15. 楼角风生:风吹过楼阁的角落。
16. 凉杀人:形容凉爽到极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七年十二日夜登清心阁》中,曹勋描绘了他在秋夜独自在清心阁所见的景色以及感受。开篇两句“小楼秋夜明月底,仰不见天惟见水”,作者以自己所在的楼阁为起点,描述了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下,抬头看不到天空只能看到水面,这是诗人的视觉焦点由天到水的转移。紧接着的“岸巾独立四无人,白月青天伴阳子”,诗人孤寂地站立着,只有月亮和青天为伴,进一步强调了他在孤独中的自我存在。
接下来的“谁知横玉作秋声,一声吹尽九陌尘”,则是借用了古代音乐中的横笛演奏,表示诗人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有类似于音乐演奏的过程,声音将道路上的尘埃吹散,这表达了诗人对于扫除红尘纷扰的愿望,也是他在个人世界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表现。最后两句“月轮半仄吾未睡,楼角风生凉杀人”,则揭示了诗人并未因夜的降临而入睡,他继续在阁楼上欣赏月色,感受凉风拂面带来的清爽与凉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年十二日夜登清心阁》是南宋诗人曹勋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创作的七言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曹勋正身处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担任礼部尚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他因上疏反对议和而被贬谪出京,直到绍兴二十八年才被召回京城。在这段时间里,曹勋饱受政治斗争的波折,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
绍兴年间(1131-1162年),南宋政权在战争中不断妥协求和,使得金国得以不断蚕食南宋领土。在此背景下,曹勋等人坚持抗金立场,主张强硬对抗金国,保卫国家主权。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皇帝赵构的对金态度,这些主张并未得到重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曹勋登上清心阁,遥望远方故乡,感慨万千。他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它成为了南宋时期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