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宝上人归楚山
厌上乌桥送别频,湖光烂熳望行人。欲将夜舸陪嘉月,
肯住空林伴老身。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从何得道怀惆怅,莫是人间屡见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厌倦了在乌桥上频频送别,在湖光烂漫中眺望远行的路人。
想要驾船在夜晚陪伴美好的月光,却愿意住在空旷的树林里陪伴衰老的自己。
一只孤独的鹤在空中翩翩起舞,飞翔的方向飘忽不定,回归的云彩散落四处,似乎没有固定的原因。
如何理解这种满怀惆怅的情感呢?或许是因为人世间频繁出现的离别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楚山:又称巫山,泛指长江一带的山脉。
2. 乌桥:黑桥,并非具体地点。
3. 湖光:此处指洞庭湖的景色。
4. 嘉月:美好的月色。
5. 空林:寂静的树林。
6. 独鹤:孤单的白鹤。
7. 翩翩:形容飞行动作优雅的样子。
8. 归云:回头的云彩。
9. 无因:没有原因。
10. 从何得:从何处得到。
11. 道怀:心有所感。
12. 惆怅:感到忧愁或失望的心情。
13. 屡见春:多次看到春天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意盎然,境界深远
这首《送大宝上人归楚山》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生动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友情。诗人通过描绘湖光的烂漫、独鹤的飞舞、归云的飘渺等景象,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对友人的深深祝福。诗中“从何得道怀惆怅,莫是人间屡见春”两句,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沧桑的感慨。全诗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是唐代诗僧皎然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此时正是唐朝盛世的末期,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皎然作为一名出家人,他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寺院和僧侣群体展开。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包括即将离别的楚山大师。在诗中,他表达了对这位朋友离去的惋惜和不舍,同时也祝愿他在旅途中一切顺利。
这个时期的唐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国泰民安,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动荡的迹象。例如,边疆战争频发,中央政权逐渐削弱,这些都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然而,这些社会政治现象并没有直接反映在这首诗中,因为皎然更多的是关注个人情感和友情的表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