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成德堂

标题包含
成德堂
帝谟亦言九德,父教等谓三成。 兹堂不愧扁榜,公家有贤弟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及之(1150年-1220年),字深甫,号悟室,浙江天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正廉洁而著称。 许及之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已才华横溢。他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帝谟:天子的谋略或教训;这里可能指的是《尚书·禹贡》中的“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这一段内容,这涉及到的是上古贤君治国之事。 2. 九德:九个美德,即“宽而栗(庄重),柔而立(坚定),愿而恭(肃敬),乱而敬(有治理能力),扰而毅(有决断力),直而温(正直而又温和),简而廉(有节制又方正),刚而塞(坚定又有内涵),强而义(有勇气又合理)”。 3. 父教:父亲的教诲;这里可能指的是孔子对儿子伯鱼的教导,他在《论语·述而》中说:“女以《诗》、《书》为事乎?《诗》云:‘妻孥以蕃。’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尔子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 三成:这可能指三个教育阶段,即初步的知识教育、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5. 兹堂:这里是指成德堂;兹,这个。 6. 扁榜:匾额。 7. 公家:大家,这里应该是指公众或者百姓。 8. 贤弟兄:指贤明的兄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道德和教育的诗。诗人以“帝谟亦言九德”起句,强调了帝王的教诲中也有九种美德之说,进而又指出父亲教育子女时也要求达到三种成就。这里的“九德”和“三成”都是儒家传统中的道德标准和教育目标。 接着,诗人用“兹堂不愧扁榜”来说明这座名为“成德堂”的建筑名副其实,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都是品德高尚、有贤德的兄弟。这表明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的尊重和赞赏,也体现了他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成德堂》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27-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许及之作为南宋官员,多次担任地方官职,曾参与抗金战争,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治腐败,军事软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许及之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对国家和民族的现状感到忧虑。然而,他在朝廷中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正直廉洁的作风而受到排挤。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及之创作了《成德堂》这首诗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推崇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诗人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道德的力量,改变国家的现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