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宋吏部赵公

标题包含
挽宋吏部赵公
翱翔碧水又蓬山,再入郎闱即丐闲。 屡疏朝端词梗梗,一麾道院政斑斑。 阁因书创家邹鲁,堂以亲名行冉颜。 所恨与公非识面,一诗寄雁写潸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碧水的天空中翱翔,再次进入郎闱就意味着乞求清闲的生活。多次上疏给朝廷,言辞恳切,但屡次被驳回;在一麾之地担任道院长,政绩斐然。楼阁因为藏书而成为书香门第,殿堂以亲人的名义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遗憾的是,我与你尚未谋面,只能以诗传意,寄托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翱翔:在空中飞翔。这里形容官员的仕宦生涯。 2. 碧水:碧绿的山水,这里指美好的自然景色。 3. 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4. 再入郎闱:再次进入尚书省的郎官职位。 5. 丐闲:请求辞官归隐。 6. 朝端:朝廷的最高决策机关。 7. 屡疏:多次上疏。 8. 词梗梗:言辞刚直。 9. 一麾:一次调动。 10. 道院:道教的道观,这里指道观的管理职务。 11. 斑斑:显著,明显。 12. 阁因书创家邹鲁:这句话意思是邹鲁之地因为藏书而成为学术中心。 13. 堂以亲名行冉颜:这句话意思是,堂屋的名字以母亲的姓氏命名。 14.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翱翔碧水又蓬山”起笔,意指主人公赵公宦海沉浮、经历波折。他一生奔波,努力施展抱负,但始终未能实现理想,故而以“碧水”“蓬山”暗喻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紧接着,“再入郎闱即丐闲”暗示赵公为国家和百姓奉献至最后一刻的精神品质。他一生奔波,努力施展抱负,但始终未能实现理想,故而以“碧水”“蓬山”暗喻其命运的跌宕起伏。 “屡疏朝端词梗梗,一麾道院政斑斑”描述了赵公在政治上的努力和成就。尽管他屡次上疏朝廷,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却因种种原因未被采纳;而他在道院任职期间,仍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赵公政治贡献的肯定和敬仰。 “阁因书创家邹鲁,堂以亲名行冉颜”则表现了赵公博学多才的品质和他对家人的关爱。他以诗书传家,教育子女成才;他关心家人,以身作则,成为子女们学习的楷模。 全诗最后一联“所恨与公非识面,一诗寄雁写潸潸”抒发了诗人对赵公的哀思之情。由于生前未能相识,诗人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哀悼之情。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读者,使整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挽宋吏部赵公》,是宋代诗人方逢辰为悼念赵吏部所创作的一首挽诗。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晚期,大致在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仍面临着金、蒙等外族的威胁。国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民间疾苦重重。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方逢辰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赵吏部的深切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方逢辰在此时的人生际遇也颇受挫折。他曾参加科举考试,试图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始终未能如愿。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赵吏部的敬仰和惋惜,同时也透露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 在时代背景方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正处于唐宋之交,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士人阶层地位逐渐上升,文人士大夫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对外战争的失利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也使得民众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方逢辰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文人,他笔下的赵吏部形象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