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内舍景尧刲股
子肉可疗亲,或曰不敢毁。
不见母生儿,生死一间耳。
此身母之身,非可认为己。
杀身可救母,当还爱一死。
天理通神明,寸肤直糠粃。
苟能充此心,是即学曾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儿子身上的肉可以救治父母,有人认为这不可冒犯。
看不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过程,生死仅一线之隔。
这副躯体源于母亲,不能看作是自己的。
舍弃肉体可救母亲,我们应勇敢面对死亡。
遵循天理传递神性,善待每一寸肌肤如同对待粮糠。
如果能满足这份孝心,我们就拥有了曾子的精神。
去完善
释义
1. 内舍:官职名,指皇帝亲近的官员。
2. 杨景尧:人名,作者的好友。
3. 刲股:割取自己的大腿肉以奉父母,表示孝心。
4. 子肉可疗亲:用儿子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病。
5. 或曰不敢毁:有人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自己的身体。
6. 母生儿:母亲生出儿子。
7. 生死一间耳:生死之间只差一线。
8. 此身母之身:这个身体是母亲赋予我的。
9. 非可认为己:不应认为自己拥有完全支配的身体。
10. 杀身可救母:牺牲生命可以救母亲。
11. 当还爱一死:应该珍视死亡,看作是一种付出。
12. 天理通神明:天理通达于神明之中。
13. 寸肤直糠粃:一寸肌肤的价值如同米粒一样平凡。
14. 苟能充此心:如果能充分理解这种想法。
15. 是即学曾子:那么就可以学习曾参(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主题,展现了一个孩子对母亲深深的关爱之情。诗人通过对母亲和儿子关系的深入思考,指出在母子关系中,儿子的生命源于母亲,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因此在必要时,儿子的牺牲可以视作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诗人将这种关系与儒家思想相联系,强调人应怀有仁爱之心,孝顺父母、关爱家庭,从而反映出诗人的孝道观念和人伦道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杨内舍景尧刲股》是南宋诗人方逢辰所作,创作于1265年左右。此时正值元朝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之时。诗人以悲壮激昂的心情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逢辰个人的遭遇也十分坎坷。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由于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国家的担忧,选择了辞官回乡。在回到家乡后,他继续关注国家局势,关心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与此同时,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元朝已经统一了北方,开始对南方地区进行侵略。南宋政权在抵抗元军的过程中屡屡失败,国土日渐沦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元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热血为国家尽一份力。方逢辰正是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