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歌
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
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
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
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
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
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
及早同一心,未必躯尽丧。
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
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
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
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
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
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
早知秦用术,六国同一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捕猎者们包围了猩猩们,怀疑它们准备对抗。
猩猩们辩解说不抓小的,只抓大的和强壮的。
然而,其他的猩猩们为了逃过一劫,相互攻击,把最强壮的猩猩推到前面。
那些被选出来的猩猩们一个个被捕杀,后面的猩猩们再也推不出更强大的同类来代替自己。
直到所有的猩猩都被捕杀了,它们才意识到愤怒和悔恨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它们能早点团结起来,也许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可惜这些动物不够聪明,不知道它们的仇恨只会带来更多的灾难。
为什么那么多杰出的人,却不能自己关心彼此呢?
就像秦国吞并了六个国家一样,每个国家都想依附它以避免被其他国家侵略。
但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有智慧的人试图联合他们,但他们只是浪费口舌。
如何能先震动邻国,再对抗秦国呢?
当秦国开始吞并邻国时,下一个遭受灾祸的也会是他们自己。
如果早知道秦国会使用这样的手段,六国应该更早地联合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猎者:狩猎的人
2. 抗:抵抗
3. 诿:推卸责任
4. 不取小:指不捕杀弱小的动物
5. 以次索二三:按照顺序寻找其他猩猩
6. 复:再
7. 推挤:相互推挤
8. 长:首领
9. 或:有的
10. 索:寻找
11. 众猩:众多的猩猩
12. 自相仇:相互争斗
13. 受:受到
14. 人诳:欺骗
15. 同一心:团结一致
16. 未必躯尽丧:可能不会全都死亡
17. 吁嗟:感叹
18. 兽不灵:野兽不够聪明
19. 相仇无足嗔:因争斗而闹矛盾不值得生气
20. 胡为:为什么
21. 豪杰群:英雄人物聚集在一起
22. 秦人:秦国的人民
23. 吞六国:消灭其他六个国家
24. 诸侯:各诸侯国的君主
25. 附秦:归附秦国
26. 并力:齐心协力
27. 取其一:选取一个目标
28. 冀:希望
29. 不及他人:不如其他人
30. 智者:有智慧的人
31. 欲合从:想要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32. 徒自腐舌唇:白白浪费口舌
33. 安得:怎么才能
34. 先震邻:首先震慑其他国家
35. 然后于其身:然后才能自救
36. 彼先噬其一:其他国家先被秦国消灭
37. 其次祸亦均:接下来其他国家也会遭受同样的灾祸
38. 早知秦用术:早知道秦国使用策略
去完善
赏析
《猩猩歌》是一首描绘动物世界的寓言诗,通过猩猩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类的现实困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猩猩的种群矛盾和人类战国时期的纷争作为对比,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贪婪、自私、短视等问题,使人们对现实有深刻的反思。
诗歌首先描绘了猎手捕杀猩猩的场景,猎手因为猩猩众多而放弃捕杀小猩猩,只选择大的和强壮的。这引发了猩猩们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为了逃避危险,它们开始排挤同伴,甚至将最为年长的猩猩推出去。在这个过程中,猩猩们失去了团结的力量,逐个成为猎手的牺牲品。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人用猩猩比喻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他们各自为政,互相争斗,最终都被秦国所灭。这与猩猩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提醒人们重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借由猩猩间的互动以及战国时期的纷争映射到人类的现实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和谐共处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猩猩歌》是南宋诗人方逢辰创作的一首长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46年,正值南宋末年。此时,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蒙古铁骑南下,中原大地战火连天。方逢辰作为一名文人官员,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这一年,方逢辰担任广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负责管理地方财政和民生事务。他在任期内,目睹了民间疾苦,感受到了民众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因此,他创作了这首《猩猩歌》,以猩猩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战乱、压迫和不公的愤怒,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官僚腐败严重,民不聊生。方逢辰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对此深感痛心。在《猩猩歌》中,他也揭示了这些社会问题,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改革政治,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