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被召不赴

标题包含
被召不赴
万里皇华遣使辀,姓名曾覆御前瓯。 燕台礼重金为屋,严濑风高玉作钩。 丹凤喜从天上落,白驹须向谷中求。 敲门不醒希夷睡,休怪山云著意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位来自远方的使者(辀)的名字曾在皇帝面前提及。他的礼遇如同金子一般珍贵,居住在以金为屋顶的宫殿里。他的风格如同玉石一样高洁,挂着的玉钩彰显了他的尊贵。他的才华如同凤凰从天降临,而他的机遇就像在谷中寻找小白驹。当他拜访隐居于山野的希夷时,却未能叫醒沉睡的仙人。不要责怪山中的云有意留下他。
去完善
释义
《被召不赴》注释: 1. 万里皇华:形容天子派遣使者距离之遥远。 2. 遣使辀:指天子派遣使者传达旨意。 3. 姓名曾覆御前瓯:意为在皇帝面前听过自己的名字。 4. 燕台:古代君主接见诸侯的地方,这里表示朝廷。 5. 礼重:表示对贤士的尊重和礼遇。 6. 金为屋:用金子装饰房屋,表示富贵荣华。 7. 严濑:即浙江桐庐县严子陵钓台,这里代指隐逸之地。 8. 玉作钩:比喻清澈的溪水。 9. 丹凤:凤凰,象征吉祥美好。 10. 白驹:白色的骏马,代表贤才。 11. 谷中:山谷之中,表示隐居之处。 12. 敲门不醒希夷睡:借用典故,描述自己虽被召而不愿为官的心情。希夷,指陈抟,五代时著名道教学者,此处作者以陈抟自喻,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 13. 山云著意留:指山间的云彩有意留下作者,不让其离开隐居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方逢辰所作,诗题《被召不赴》暗示了诗人的选择:不被皇帝召见。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守志向、不愿屈从权贵的精神。 首联“万里皇华遣使辀,姓名曾覆御前瓯”形象地描绘了皇帝的威严与气度,同时也揭示了诗人曾被皇帝知晓的事实。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兴奋不已,反而在颈联“燕台礼重金为屋,严濑风高玉作钩”中展示了燕台的豪华和高耸入云的严肃气氛,以强调诗人在面对权力时的态度——不屈不挠。 颔联“丹凤喜从天上落,白驹须向谷中求”则传达了诗人的渴望,他希望像凤凰一样翱翔于天,像白驹一样驰骋于山谷之间,追求心灵的自由。这与尾联“敲门不醒希夷睡,休怪山云著意留”相呼应,强调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即使皇帝派人来请他出山,他也会坚守自己的选择,不会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和诱惑。 整首诗通过对权力的描绘和拒绝,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深厚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被召不赴》是明代诗人方逢辰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当时正值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初期,全国范围内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方逢辰曾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进士及第,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政治抱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逢辰已经步入中年,经历了世态炎凉、官场沉浮。他曾在地方任职,因不愿屈从权贵而遭到排挤,后又因秉公办事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方逢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愤懑。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以诗文为寄托,抒发内心的感慨。 在这一时期,明朝初年的社会风气相对较为保守,知识分子普遍关注国家治理、民生问题。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逢辰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意识到,要实现这一理想并非易事。 在这首诗中,方逢辰通过对雨后彩虹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他也以拒绝召见的行为,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尽管遭受挫折,方逢辰依然坚定地走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