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对
羊祜乘危乃并孙,杨坚非解自蚕陈。
长江不是无天堑,只为江南多妇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杨祜在关键时刻能同时处理许多事情,而杨坚则不了解自己的弱点。
长江并非没有天然屏障,只是因为江南有很多女性掌权。
去完善
释义
1. "方逢辰":南宋学者、诗人,著有《大冶赋》等作品,这里指的是他写的《天对》这首词。
2. "羊祜":西晋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参与平定东吴的战争。“乘危乃并孙”意思是羊祜在危机中完成了统一东吴的事业。
3. "杨坚":即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非解自蚕陈”意思是隋朝的建立并非完全依靠杨坚的力量,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长江":中国最大的河流,横贯东西,自古就是中国的地理分界线。
5. "天堑":天然的防线或障碍,如长江被视为南北的天然防线。
6.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古代常常用来指代富饶的鱼米之乡。
7. "妇人":指妇女的影响力,这里的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由于女性的影响力,使得长江这道天然防线变得不那么坚固。
去完善
赏析
《天对》是南宋诗人方逢辰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讽刺和评论,揭示了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羊祜、杨坚的历史事件为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作者通过羊祜乘危并孙的事件,说明了战争和国家兴亡的关系。羊祜是西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吴国发生内乱时,趁机攻打东吴,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这里,作者暗示了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趁势而为。
接着,作者又以杨坚的例子来阐述国家的治理问题。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富强起来。然而,杨坚并非解自蚕陈之人,他的统治并未长久。这里,作者强调了治国之道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懂得治理国家的君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作者通过长江天堑的描述,表达了对江南地区妇女地位的看法。长江本是天险,但在历史上却被多次轻易突破。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江南地区的妇女地位较高,导致国家的军事实力受到影响。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女性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偏见,但这种看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表达了作者对于治理国家和战争时机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对》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作,创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此时正值宋金和议之后,陆游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却受到朝廷中的主和派的排挤,出任地方官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游借《天对》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陆游自幼立志报国,但成年后却屡遭挫折,无法实现抱负。他曾上疏建议加强边防,整顿军政,均未被采纳。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天神对话的场景,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朝廷的失望。同时,他也抒发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民生安定的向往。
在南宋时期,外患不断,金人侵扰边境,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陆游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文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首《天对》正是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天神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