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愁绪满怀,不停地抓挠白发,头发越搔越稀疏,简直无法再插住发簪。

去完善
释义
浑:简直;胜:承受,禁得起;簪:用来固定发髻的饰物。

去完善
赏析
开篇以“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长安城虽失陷却依然春意盎然的景象,反衬内心的悲痛。颔联借景抒情,“花溅泪”、“鸟惊心”,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深切哀伤。颈联直抒胸臆,用“烽火”和“家书”的对照,突出了战乱中亲情的珍贵。尾联通过描写诗人日渐衰老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忧国忧民的主题。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个人命运的坎坷,又折射出时代的苦难,堪称千古绝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正值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末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战争历时八年,使唐朝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战事被困长安,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破败的河山、失落的家园以及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的描绘,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此外,诗中还反映了杜甫对皇帝及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作为一个文人,他虽然无法直接参与战场厮杀,但却用诗歌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以此提醒后世要珍视和平,警惕战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