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标题包含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山东巨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禹偁进士及第,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听竹匠说,用竹子做瓦,大约只能使用十年。如果重新覆盖一层新的竹瓦,则可延长至二十年。唉!自从至道乙未年(公元995年),我离开翰林院前往滁州任职,次年转赴广陵,再过一年进入中书省,到了戊戌年的除夕接到调任齐安(黄州)的命令,己亥年的闰三月才抵达此地。短短四年内,我四处奔波,未曾停歇,也不知道明年会身在何方,又怎会担忧这座竹楼容易腐朽呢?但愿将来有人能够与我志同道合,继续修缮这座小楼,使它得以长久留存!
去完善
释义
稔(rěn):谷物成熟一次,即一年;至道乙未岁:公元995年;西掖:中书省别称;齐安:黄州古称。
去完善
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座竹楼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致,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超然心态。文章开篇先介绍黄冈地区丰富的竹资源及竹楼的独特构造,为后文铺垫。随后通过描写竹楼四季不同的妙趣,凸显其环境的清幽与生活情趣的丰富。尤其是对于琴棋书画等雅事的渲染,更体现了文人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文中穿插了个人经历的叙述,从京城到地方,多次迁徙,透露出仕途坎坷的无奈。然而,作者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借助竹楼这一象征性建筑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相比于奢靡浮华的生活,他更珍视质朴宁静的日子。结尾处提到竹楼易朽,却又寄希望于后人继承维护,实则是对自身理想永续流传的期盼。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希冀,充分彰显了宋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与审美趣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咸平年间,王禹偁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本文写于咸平二年(999年),作者被贬至黄州任刺史期间。在仕途坎坷、人生失意之时,他并未沉沦,而是以豁达的心境在黄州城西北角的荒废之地修建了一座简朴的竹楼。这座小楼不仅成为他休憩读书之所,更寄托了他高洁的情怀与对官场奢靡风气的批判。文中通过描绘竹楼四时之景与雅致生活,展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却怡然自得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