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梅关书呈僚友
栖迹梅花岭下州,梅关未到已神游。
右江左广山分水,薄雾轻烟雨作秋。
物是人非一今古,南来北往几公侯。
就中认得禅机者,非锡非泉是道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梅花岭下的地区居住,未到梅关已仿佛身临其境。右江与左广山的分水处,薄雾笼罩,轻烟细雨构成了秋天的景象。人事变迁如同古今,南来北往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公爵诸侯。其中能领悟禅意的人,不是锡杖也不是泉水,而是道法自然。
去完善
释义
1. 梅关: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的交界处的梅岭上,是中国著名的五大名关之一。
2. 右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的别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3. 左广:广西的别称,因其地处五岭之西而得名。
4. 禅机:佛教术语,指从寂静生活中领悟佛法的妙理。
5. 锡:古代的锡杖,僧侣用的一种手持工具。
6. 泉:指泉水,这里指的是象征智慧的源泉。
去完善
赏析
《至梅关书呈僚友》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与人生哲理的诗歌。首联写诗人暂居梅岭脚下的州城,还未到梅关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韵味。颔联用"右江左广"的山川划分水和雾气,细雨中的秋天给人以朦胧之感。颈联感叹物是人非,历史上有多少王公贵族在此来往。尾联指出真正懂得禅机的人,不是用锡和泉来感悟道的。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梅关风光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梅关书呈僚友》是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的徐鹿卿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54年前后,即徐鹿卿任职吉州通判时期。此时,正值南宋末年,金国已灭,而蒙古大军压境,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局势动荡不安。
徐鹿卿在南宋朝廷为官,曾任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等职,对于国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任期间,坚持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受到朝野的赞誉。然而,面对国家危亡的局势,他也深感忧虑。这首《至梅关书呈僚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僚友的激励和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