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寄杨伯容
江城晓夜雨浪浪,并作芳斋六月凉。倚杖出门田父乐,题诗呼酒野人狂。不愁战地多兵甲,遂喜丰年足稻粱。问讯草玄亭上客,竹林疏簟梦秋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城拂晓时,烟雨飘渺漫江浪;古斋中,凉爽宜人至六月。我倚着手杖步入田野,村民们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挥毫泼墨,抒发心中的豪情,呼朋唤友共饮美酒。不畏战争之地,兵甲森严;只愿丰收时节,稻谷满仓。问候那隐逸在草玄亭的贤士,愿你在这秋天里,独享竹林下疏疏的竹席和清凉的梦。
去完善
释义
1.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此处可能是作者所在的地点。
2. 晓夜:拂晓的夜晚,即天将亮的时候。
3. 浪浪:雨水不断的样子。
4. 芳斋:书斋的美称。
5. 倚杖:依靠着手杖。
6. 田父:农民。
7. 题诗:写诗。
8. 野人:农村的人,此处以野人自称,表达一种田园生活的高兴与自得。
9. 兵甲:兵器和甲胄,这里指战争。
10. 草玄亭:具体地点不详,但亭名“草玄”应该取自汉代扬雄的《太玄经》,表示对学问的探讨。
11. 疏簟:稀疏的竹席。
12. 梦秋光:梦见秋天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江城晓夜雨浪浪”开篇,描述了江南城市在清晨和夜晚时分连绵不断的雨水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活力与生机。紧接着,诗人通过“芳斋六月凉”表达了在炎炎夏日里,这场及时雨给人们带来的清凉感受,同时也预示着即将丰收的庄稼。
诗人接着通过描绘“倚杖出门田父乐,题诗呼酒野人狂”的景象,表达了农民们对这场喜雨的感激之情,以及诗人在这样的情景中沉醉于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这里的“倚杖出门田父乐”,形象地描绘出农民们在雨中拄杖行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而“题诗呼酒野人狂”则表现了诗人尽情歌唱喜雨的兴奋状态。
诗人接下来以“不愁战地多兵甲,遂喜丰年足稻粱”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丰收的热切期盼。这两句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又展现了丰收之年农民们的满足和幸福。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们对和平与丰收的热切向往。
最后,诗人以“问讯草玄亭上客,竹林疏簟梦秋光”收笔,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一起共享这美好时光的愿望。这里的“草玄亭上客”意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竹林疏簟梦秋光”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寄杨伯容》这首诗创作于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当时金涓已是65岁的老者。金涓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作为一名有远见的知识分子,金涓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民生和国运的关注。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
金涓在元末战乱中,因躲避兵乱而流离失所,曾在江西、江苏一带漂泊。他曾上书朝廷献策平乱,但并未被采纳。这段时间他的生活艰苦,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金涓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坚信只要勤劳努力,就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此诗是金涓写给好友杨伯容的。他在诗中提到“夏秋连旱,禾苗枯死”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元末战争背景下农民生活的艰难。同时,他又表达了得到及时雨滋润的喜悦之情,以此寄托他对民生幸福的热切期盼。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友人能够理解他的心境,与他共享这份喜悦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