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郑昂叔珪母蔡夫人二首
绛幔谈经日,熊丸苦四时。
屡修堂上拜,亲炙母中师。
每羡萱堂乐,今成薤露悲。
一生同令共,共泣蓼莪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红色帷幕下的谈论经书的日子,要经历四季的辛苦忙碌。
多次参加宴会上的祭拜,亲自接受母亲的指导教诲。
每当羡慕母亲的快乐时光,如今却成为无法治愈的悲伤。
希望与你共度一生,一同感叹《蓼莪》中的悲伤离别。
去完善
释义
绛幔:红色的帐幔,这里指家庭讲学之处。
熊丸:古代一种药丸,取其味苦之意,用来比喻读书的辛苦。
亲炙:亲自受到教诲。
萱堂:母亲的代称。
薤露:音xiè lù,指无常的意思,这里用作哀悼亲人的词语。
蓼莪诗:《诗经·小雅·蓼莪》,是中国古代的一首悼念父母的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两首诗中,作者王迈以深情的笔触,通过对郑昂叔珪母蔡夫人的悼念,展现了儒家孝道的精神风貌。开篇“绛幔谈经日,熊丸苦四时”描述了蔡夫人对儒家经典的严谨态度和坚韧精神,她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女性的教育职责。接下来的“屡修堂上拜,亲炙母中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导师的尊敬之情,她不仅作为母亲给予了关爱和教育,更是作为教师的角色指导人们如何做人行事。
在第三、四句“每羡萱堂乐,今成薤露悲”中,诗人回顾了蔡夫人的快乐时光以及自己无法报答养育之恩的遗憾。在这里,“萱堂”一词表示母亲的住所,用以表现诗人的哀伤。而“薤露”则是古人形容人生短暂的比喻,凸显了诗人对逝去者的惋惜。
在第五、六句“一生同令共,共泣蓼莪诗”中,诗人感慨与逝去的母亲共度一生的岁月,而今却只能共同沉浸在悲痛之中。“蓼莪”出自《诗经·蓼莪》一诗,该诗表达了孝子失去父母时的痛苦心情。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无法尽孝的痛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郑昂叔珪母蔡夫人二首》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迈所作,创作于公元1189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然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民生问题严重。
在创作这首诗之前,王迈的个人经历丰富,他曾担任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此外,他也在朝廷任职,对朝政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迈创作了这首《挽郑昂叔珪母蔡夫人二首》。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蔡夫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孝道和亲情的高度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时代存在诸多问题,但人们仍然注重家庭伦理和个人品德的修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