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魏先生下火

标题包含
魏先生下火
呜呼魏大和,为人性纯厚。 虽居陋巷中,箪瓢甘自守。 聚学训童蒙,束修粗糊口。 岁晚好吾宗,悟世非长久。 临行嘱妻子,叮咛诫诸后。 不学老庄周,说葬成虚谬。 不学襄阳翁,与女争先后。 先生之意不如斯,欲效禅家破诸有。 四众云臻,柴薪已就。 虽然父子至亲,到此如何可救。 不须救,生前已付山僧手。 一枝红燄赠君行,看取神龟火里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伤啊魏大和,他性格纯真善良。 尽管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却愿意过淡泊的生活。 聚集学生教授启蒙知识,微薄的收入仅够糊口。 到了晚年他还关心宗族,领悟到世事短暂无常。 离别时嘱咐妻小,再三告诫后人。 不要学习庄子谈论丧葬之事,虚无荒谬; 也不要模仿襄阳老人,与女子争夺功名。 先生的意思是希望破除执着,效仿禅宗的超脱。 众人汇聚一堂,已准备好柴火。 尽管父子情深,此刻无法挽救。 不需要挽救,生前提早交付给山僧。 献上一枝红火送你上路,愿你像神龟一样超越生死。
去完善
释义
1. 魏大和:姓名,这里指诗人魏先生。 2. 陋巷:贫穷的地方。 3. 箪瓢:形容生活贫苦,语出“一箪食,一瓢饮”。 4. 训童蒙:教育儿童。 5. 束修: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酬劳,一般是一条腊肉。 6. 好吾宗:称赞我同族的人。 7. 悟世非长久:认识到世界并非永恒。 8. 妻与子:指魏先生的家人。 9. 老庄周:指道家哲学家老子和庄子。 10. 说葬成虚谬:指庄子的死生观,认为生与死并无本质区别。 11. 襄阳翁:指东晋道士葛洪,曾在襄阳炼丹,后来成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 12. 禅家:佛教禅宗,主张通过参禅领悟佛法真谛。 13. 四众:指佛教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类信徒。 14. 柴薪已就:意指火葬所需的柴火已经准备好。 15. 不须救:意指魏先生自愿接受火葬。 16. 山僧:指在山上修行的僧人。 17. 一枝红燄:指火葬时产生的火焰。 18. 神龟火里走:意指魏先生在火中获得重生。
去完善
赏析
《魏先生下火》是释怀深悼念友人魏大和之作,全诗情感深沉、意味深长,描绘了魏先生的崇高品质和淡薄名利的境界。 开篇以“呜呼”起笔,表达对魏大和离世的痛惜之情。诗人通过对魏先生性格的赞美,表达对其高洁品质的敬仰。接着,通过描写魏先生在陋巷的生活境况,展现其不求奢华、甘愿清贫的品质。随后,描述魏先生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为满足生活所需而辛勤劳作的情景。 “岁晚好吾宗,悟世非长久”为过渡句,表达魏先生看透世事无常,追求内心宁静的处世哲学。“临行嘱妻子,叮咛诫诸后”则展现了魏先生对家人和后代的关爱及谆谆教诲。接下来的诗句强调魏先生不要学习老庄周的虚妄之说,也不要效仿襄阳翁与女儿争抢名声地位,而是期望向禅家破除一切杂念,实现人生的顿悟。 结尾部分,描述魏先生下火的场景,感慨生死之际亲情难救。最后两句则为点睛之笔,暗示魏先生在离世前已将身心托付给山僧,如同神龟在火中自由穿行一般超脱尘世。 整首诗以深情笔触塑造了魏大和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其品质及精神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淡泊名利、领悟生命的哲理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魏先生下火》是宋代诗人释怀深的一首描绘市井生活的小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在这个时代,释怀深作为一名僧人,对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关注。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百态的描绘。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市井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魏先生下火。 "魏先生下火"是指魏先生正在用炉子烧火做饭。诗人通过这个细节,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烟火气,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