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梅
短褐一枝筇,穿花云几重。
日边花鸟使,定不到山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身简单的衣衫和一支竹杖,穿梭在繁花盛开的丛林之间。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那些忙碌地传递花鸟信息的使者,似乎从未到达这座山中。
去完善
释义
1. 短褐: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服。
2. 一枝筇:竹杖,竹子做的手杖。
3. 日边:太阳的旁边,这里指的是皇帝身边或朝廷。
4. 花鸟使:宫廷中传递消息的使者,这个称呼出自唐朝宫中的传说,由戴鸟帽的花童担任,代表皇帝的旨意。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短褐”和“一枝筇”的形象描绘了探梅的简朴装扮与行动。身穿粗布衣,手持竹杖,直入云雾缭绕的花丛之中,彰显了诗人的超凡脱俗与坚定的探访之志。接着,作者用“穿花云几重”描述梅花盛开时的繁茂景象,表现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而在这一片繁花盛开的景象中,诗人却由乐观转为悲观:“日边花鸟使,定不到山中。”这里暗示了繁华的城市中没有真正的欣赏者,表达出诗人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也是对现实世界缺乏知音的自嘲。整首诗通过描绘梅花、情感的不断转变以及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坚韧执着的精神风貌和孤独的无奈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探梅》是南宋著名诗人方蒙仲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方蒙仲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早年他曾任官职,但因直言不讳、不趋炎附势的性格而被排挤。此后,他退居故里,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以写诗自娱。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在方蒙仲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虽然政权相对稳定,但金兵压境,民生疾苦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然而,方蒙仲并未直接参与抗金斗争,而是选择了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