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鸡鸣曲

标题包含
鸡鸣曲
星稀月没入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 征人牵马出门立,辞妾欲向安西行。 再鸣引颈簷头下,楼中角声催上马。 才分曙色第二鸣,旌斾红尘已出城。 妇人上城乱招手,夫壻不闻遥哭声。 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星星稀少月亮隐去,五更时分雄鸡初啼。 士兵牵着战马走出家门,告别妻子准备向西出发。 再次听到鸡叫抬起头看屋檐,楼中的号角催促骑马前进。 晨曦微露,军旗和尘土飞扬已经出城。 女子登上城墙挥手告别,丈夫却听不到远处的哭声。 常常痛恨离别时的鸡鸣,不让鸡靠近窗户。
去完善
释义
1. 五更: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更。一更是晚上的7点至9点,二更是晚上的9点至11点,三更是午夜11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凌晨1点到3点,五更是凌晨3点到5点。这里是说,随着星星的稀少和月亮的消失,天色渐明,进入了五更时分。 2. 胶胶:鸡叫的声音。 3. 角角:鸡叫的声音。 4. 安西:唐朝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一带。这里指代的是征人去远方打仗的地方。 5. 檐头:屋檐下,这里是指鸡在屋顶叫。 6. 楼中角声:角声是古代军中的一种号角,用于传令。这里是指在楼上传来的号角声。 7. 旌斾:旌是旗的一种,斾也是旗的一种,这里是指军队的旗帜。 8. 红尘:形容尘土飞扬的样子,这里是指军队出发时尘土飞扬的景象。 9. 上城:登上城墙。 10. 招:挥手示意。 11. 夫婿:丈夫。 12. 别时苦:分别时的痛苦。 13. 不遣:不让。 14. 鸡栖:鸡栖息的地方,这里是指窗户附近。
去完善
赏析
《鸡鸣曲》是一首描绘黎明时分丈夫离家出征的诗歌。诗人通过“鸡鸣”这一自然现象,巧妙地将战争与家庭离别、时间推移等元素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悲壮的氛围。 首句“星稀月没入五更”,以繁星稀疏、月亮沉入地平线的景象,表现出夜色的深沉以及时间的流逝。紧接着的“胶胶角角鸡初鸣”,点明诗的主题:黎明时分雄鸡报晓的声音。这第一声鸡鸣,预示着即将开始的战争和离别的时刻。 接下来的三句,描述了丈夫牵马准备离开的情景。他告别妻子,即将踏上前往安西的征途。这里,诗人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展现出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凸显了离别之际的哀伤氛围。 随后,诗人通过“再鸣引颈簷头下”和“楼中角声催上马”两句,进一步描绘出战场紧张气氛的升级。此时,雄鸡再次报晓,檐下的角楼响起战斗的信号,催促着战士们即刻出征。 接着,诗人以“才分曙色第二鸣”表达了晨曦微露之时,丈夫已经踏上了征程。“旌斾红尘已出城”,则展现了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奔赴前线,烟尘滚滚的场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旌旆”和“红尘”这两个词,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战争场面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四句,描绘了丈夫离去后,妻子在城楼上挥手告别的情景。她泪眼模糊,泣不成声,却因距离遥远,丈夫无法听见她的呼唤。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妻子的刻画,表达了战乱时期家庭分离的痛楚,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雄鸡报晓这一自然现象,将黎明时分丈夫离家出征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战争与家庭离别、时间推移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悲壮的氛围,令人感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鸡鸣曲》是唐代诗人李廓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 在晚唐时期,由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问题,唐朝的政局动荡不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投身于诗歌创作,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慨。李廓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诗篇。 李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和官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李廓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文学、历史和音乐等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得志,虽然有过短暂的仕途生涯,但最终仍因种种原因而选择辞官归隐。 在《鸡鸣曲》这首诗中,李廓通过对鸡鸣之声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无奈和失落,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李廓在面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心情,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