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歌谣辞。鸡鸣曲
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征人牵马出门立,
辞妾欲向安西行。再鸣引颈檐头下,月中角声催上马。
才分地色第三鸣,旌旗红尘已出城。妇人上城乱招手,
夫婿不闻遥哭声。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星星稀疏,月亮已经消失,这时刚刚过了午夜。公鸡刚开始叫,声音断断续续。出征的人牵着马儿走出家门。告别妻子后,他准备前往遥远的安西。
雄鸡再次啼鸣,它站在屋檐下伸长了脖子叫唤。月色中响起的声音催促着马上出发。当黎明到来的时候,队伍已经在旌旗招展、尘土飞扬中离开城市。
妇女们来到城墙上挥手送别。可是她们的丈夫却听不见远处的哭声。她们总是在离别时刻听到雄鸡的啼鸣感到痛苦。也许她们希望能让鸡远离窗口,不再打搅别离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胶胶:象声词,形容鸡叫的声音。
2. 角角:同“胶胶”。
3. 征人:出征的人,这里指丈夫。
4. 牵马:将马匹牵出来。
5. 辞妾:告别妻子。
6. 安西:唐军曾设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一带,是唐朝在西域的军事重镇。
7. 再鸣:第二次鸣叫。
8. 引颈:伸长脖子。
9. 檐头下:屋檐下面。
10. 月中:月亮之中。
11. 角声:号角发出的声音。
12. 上马:骑上马背。
13. 分地色:指天将亮的时候。
14. 第三鸣:第三次鸣叫。
15. 旌旗:旗帜的总称。
16. 红尘:尘土飞扬的景象。
17. 出城:离开城市。
18. 妇人:这里的妇人指的是诗中的妻子。
19. 上城:登上城墙。
20. 乱招手:胡乱挥手示意。
21. 夫婿:丈夫。
22. 不闻:听不到。
23. 遥哭声:远处的哭泣声。
24. 长恨:长久地怨恨。
25. 不遣:不让。
26. 鸡栖:鸡窝。
27. 近窗户:靠近窗户。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歌。在月色与星光中,丈夫即将出征,而妻子则不舍地送他到城外。从诗歌的角度来看,作者通过对清晨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夫妻间情感的细致刻画,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浓烈的情感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歌谣辞·鸡鸣曲》是唐代诗人李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的唐德宗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廓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但因为对朝廷的不满而选择辞官归隐。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关注民间的生活,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与此同时,唐德宗时期的唐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外患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困扰着国家。这些社会问题对李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更加关注民众的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廓创作了《杂歌谣辞·鸡鸣曲》。这首诗通过对鸡鸣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忧虑。诗人以鸡鸣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天下百姓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警醒,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现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