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涟水观音像赞

标题包含
涟水观音像赞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浄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徧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浄,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 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德洪(1071-1128),俗姓陈,字觉范,自号寂照居士,又号十方。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书画家。 释德洪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声音和言语皆已消失,如何称其为观自在。 声音和言语皆是无常,为何又称之为寂静之音。 所有声音言语,只是耳朵触及而非眼睛所见之境。 然而这位菩萨名为观自在,是以眼睛观察声音之相。 如果声音能够到达眼睛所在之处,那么耳朵也能看见各种现象。 如果耳朵实际上无法看见,那么眼睛看到的便是寂静之声。 听与见无法分离,清静的宝觉自然圆融。 因为无执着所以有光芒,虽然有千手如同双手一般。 因为没有分别所以寂静,虽然有千眼如同一只眼睛。 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虽然有千眼如同两只眼睛一样。 因此被称为光世音和寂静音,以及观自在这三种不同称呼。 顶礼膜拜那出现在眼前的美妙身形,如同虚空般遍布一切地方。 这尊形象美妙无比,使众佛弟子心生喜悦。 藕丝制成的轻薄衣物如春雾般洁白,覆盖在这栩栩如生的光明聚集之地。 众生的烦恼燃烧殆尽,我的手中才会放下甘露之枝。 只有佛子因内心清净,如水的清澈映出月亮的明亮。 借助画工的无数技巧,就像在暗室中睁开眼睛看见灯光。 明了这幅画作并非由工匠心有,而是灯本身就能照亮。 我没有这幅画才能赞叹,就像用眼睛看到事物却看不到自己。 自己能说出赞美诗并不拥有画像,眼睛可以看到东西,灯光也可以照亮。 希望秉持这种大解脱之门,给予众生无畏的勇气。 生生世世我只求无障碍的辩论才华,来赞美观自在的功德。
去完善
释义
1. 光世音:佛教术语,即观世音,又作观自在、观世音自在,略称观音。因菩萨洞察一切众生的苦难并予以解救,犹如光明普照,故名光世音。 2. 寂静音:指无为、寂静的声音或思想,即无念之境。 3. 眼境:视觉所及的范围,即眼睛所能看到的景象。 4. 色法:佛教中的色法是指物质世界各种现象的存在方式。 5. 无执:佛教术语,指摆脱执着,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6. 千臂:佛教中观音的形象,常见为千手千眼观音,表示观音具足广大圆满之慈悲。 7. 两种异:此处可能指观音的多种形象或形态。 8. 妙色身:指观音菩萨的各种美妙形象。 9. 遍一切处:指观音菩萨无处不在,救度众生。 10. 藕丝铢衣:形容衣服质地轻薄,如同藕丝般纤细。 11. 春雾白:形容颜色如同春天的薄雾一般朦胧缥缈。 12. 随好光明聚:指观音菩萨随顺众生意愿,给予光明和庇佑。 13. 热恼灭:指观音菩萨消除众生的烦恼痛苦。 14. 甘露枝:佛教中表示观音菩萨手持宝瓶,将甘露洒向人间,使众生解除病苦。 15. 水澄澈月清亮:比喻心灵的清净透明。 16. 如暗室眼以灯见:指借助画像来理解和欣赏观音的功德与智慧。 17. 不自见:指无法看见自己的存在,用以表达无法看见自己的长处。 18. 无碍辩才:指没有障碍的辩论才能。
去完善
赏析
《涟水观音像赞》是宋朝僧人释德洪所作的一篇佛教题材的诗词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观音像的描述和赞叹,表达了其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诗的开篇,作者提出“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接着,他通过列举诸多佛教教义,探讨了声音、语言与寂静之间的关系,以此彰显观音菩萨的无上智慧和慈悲胸怀。同时,诗人还通过“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这样的表述,强调了观音菩萨超越世俗认知的能力。 在诗歌的中部,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观音菩萨的救苦救难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其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例如,诗人提到“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体现了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用的哲理思想。 此外,作者还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将观音菩萨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诸如“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等诗句,巧妙地将观音菩萨的形象融入其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在诗的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通过赞美观音菩萨,将大解脱法门传播给众生,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无所畏惧。同时,诗人还期许自己能够拥有无碍辩才,终生称赞观世音功德。这种崇高的理想,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作者的形象更加高大。 总之,《涟水观音像赞》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宗教氛围的佛教诗词,展现了诗人释德洪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涟水观音像赞》是宋代高僧释德洪创作的一首诗歌,具体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公元1100年左右)。 释德洪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宋朝衰落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作为一名僧人,他深感人间疾苦,希望通过修行来普度众生。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歌。 在释德洪生活的时代,佛教文化在中国非常盛行,许多人都信仰观音菩萨,认为观音菩萨能给人带来平安、吉祥和幸福。因此,释德洪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此外,释德洪还是一位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僧人,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涟水观音像赞》中,他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观音菩萨的形象,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