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十明论
了知无性灭无明,空慧须从戒定生。
频呼小玉元无意,只要檀郎认得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了知":理解、知道的意思。
2. "无性":佛教术语,指没有自性的存在,即空无所有。
3. "灭无明":消除无知的过程。
4. "空慧":佛教术语,指能观照万法皆空的智慧。
5. "须从戒定生":强调获得空慧需要遵守戒律并通过禅定修行才能得到。
6. "频呼小玉元无意":频繁地呼唤小玉,实际上是另有深意。这里的小玉是指侍女的名字。
7. "只要檀郎认得声":只要让檀郎听得懂我的声音即可。这里的檀郎指的是男主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禅宗的悟道理念。首句“了知无性灭无明”中的“无性”与“无明”对应,意味着只有了解无性的真谛,才能消除无明的困惑。这里的“性”可以理解为真实的自我、本来的面目。而“无明”则指世俗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蒙蔽,使人们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
次句“空慧须从戒定生”,进一步阐明了禅宗悟道的途径。"空慧"指的是空性智慧,是对世界本质的无执著理解。“戒定生”即通过戒律和禅定修炼来获取这种智慧。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主张以修身养性和去除杂念的方式来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频呼小玉元无意,只要檀郎认得声”,则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诗句中的“小玉”和“檀郎”分别是女性和男性的名字,在此处分别代表了外在的形相和内在的实相。诗人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被各种事物所困扰,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真正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握内在的真实。这就是禅宗所倡导的“见性成佛”的理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注十明论》是南宋著名诗僧释德洪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此时正是南宋王朝政局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首诗中,释德洪通过对古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赞颂,表达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忧虑。
在创作《注十明论》时,释德洪正处在一个人生转折点。他在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文人墨客,但在中年以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决定出家为僧,从此开始了他的诗僧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此外,这首诗歌的创作时代正处于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现实,释德洪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他以这首《注十明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出家人的身份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