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程直学对镜

标题包含
次程直学对镜
青铜频启看,瘦劣沈东阳。 鬓染秋霜色,身期晚节香。 闲情耽水石,幽梦遶池塘。 何似伊川脉,渊源道味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公远,字叔明,号西园,又号野趣主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主要活动在宋宁宗、宋理宗时期(1195年-1264年)。 杨公远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常开启青铜器欣赏,体形消瘦如沈东阳。 鬓角已染上了白霜,晚年修身养性显芬芳。 闲暇时沉浸在水中山石之间,梦境里环绕着池塘。 又怎么能与伊川文化相比,它的底蕴深厚且源远流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铜:铜镜的别称,此处指代镜子。 2. 频启看:频繁地照镜子查看自己的容颜。 3. 瘦劣:形容身材消瘦。 4. 沈东阳:南北朝时著名文人沈约,字东阳。此处借用沈约之名,表示诗人的消瘦形象。 5. 鬓染秋霜色:鬓角处如同秋天的霜露一般白。 6. 身期晚节香:期待在晚年依然保持高尚的品质和风范。 7. 闲情:指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光。 8. 耽水石:沉迷于山水之间,欣赏自然风光。 9. 幽梦:深远的梦境。 10. 伊川脉:指古代儒家学者伊尹和孔子的思想脉络。 11. 渊源:根源与流源,这里比喻儒家的学术传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公远在晚年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衰老和人生的态度。诗的开头“青铜频启看,瘦劣沈东阳”,以照镜子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开篇,传达出诗人对于自己老态的感慨。在岁月的无情打磨下,他的容颜已显憔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之情。 接着,“鬓染秋霜色,身期晚节香”,则是对诗人对老年生活的心态进行刻画。尽管年事已高,诗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与高尚,正如晚节的芬芳香气,展示了诗人的人生哲学。 然后,“闲情耽水石,幽梦遶池塘”,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情境:闲暇之时,沉醉于山水之乐;梦中徘徊,思绪萦绕在池塘周围。这两个场景显示出诗人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境界。 最后,“何似伊川脉,渊源道味长”,这两句是在表达诗人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以及他对学问之道执着的追求。他渴望像宋代大儒程颐那样,拥有深厚而持久的学术渊源,反映出诗人对于自身学术修养的追求与认可。 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沉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反映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及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程直学对镜》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杨公远之手。杨公远生活在12世纪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他历任太学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后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这首诗歌是他被贬后创作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和感慨。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外患严重。杨公远在官场上的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疾苦和人民的困苦。同时,他与程直学的友谊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共鸣和感悟。这首诗就是他们在一次对镜畅谈时,杨公远有感而发创作的。 诗中,杨公远以镜子为喻,表达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自己的清白能够像镜子一样映射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公远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品质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