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
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
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愿世界和平永久,人民幸福安宁.真诚待人,万物生长繁荣.阳春三月天气渐暖,京城花树更新绿.美好时光伴着音乐,共享宴会,齐聚百官.乐声虽悦耳,忠诚亲近才是真.愿此宴能得朝野同心,四海升平,和谐共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和节:农历二月二日,唐玄宗天宝年间将此日定为中和节。
2. 至化:指至高无上的教化。
3. 在宥:古代指帝王在宫殿中无所事事。宥:宽容,宽恕。
4. 保和:保持和气。
5. 息人:使人安宁。
6. 抚诸夏:安抚各诸侯国。抚:安抚。诸夏:指中国各地区。
7. 与物:与他人。
8. 金奏:指音乐。
9. 赐宴:皇帝设宴款待臣子。
10. 丝竹:指音乐。
11. 庶:希望。
12. 旷然:开阔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德宗李适所作,表达了其对治国理念的深刻理解。“至化恒在宥”表明他对自然法则的尊重,认为社会和谐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和兹息人”意味着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接着诗人提到,要赢得各方的信任与支持,必须以诚信待人。他以此信念治理国家,与万物共同生长,使整个国家如同春天般生机勃发。
二联描写春天的景象,温暖的天气,禁城的柳树抽出嫩芽,鲜花盛开,为诗人的生活带来愉快的心情。这与他在皇宫中举行宴会,款待文武百官的情景相映成趣。
紧接着,作者通过音乐活动表达君臣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这样的氛围才是快乐的源头,是忠诚、贤明之人相聚的地方。他希望这种快乐能推广到全国上下,让大家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温暖。
整首诗展示了唐朝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及李适作为皇帝的贤明治国之道。他以自然法则和社会和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执政方针,实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是唐朝皇帝李适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85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势,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一年里,李适为庆祝中和节,宴请文武百官共庆佳节,以示朝廷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在此背景下,李适写下了这首抒发自己胸怀的诗篇。他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作为皇帝的使命感,希望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个时期的李适,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乱,深知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力图振兴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李适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试图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