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我们携手同行吧,不必担忧前方道路漫长。
去完善
释义
修:长远。
去完善
赏析
全诗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作者一路跋涉所经历的自然环境和旅途的困苦,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世界,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开篇“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行旅的速度感,展现出一种紧迫而充满力量的画面。接下来,“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进一步强调时间的紧凑,凸显旅途的匆忙。“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一句,通过听觉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旅途中的孤寂与惆怅。
进入中段,诗人细致地刻画了恶劣的自然条件:“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这些句子不仅表现了环境的严酷,更突显了行者的坚韧精神。尤其是“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以极其生动的细节描述了人与马共同承受的巨大痛苦,令人震撼。
然而,尽管面对如此艰难的征途,诗人依然坚定地表示:“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这种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怀贯穿始终。他坦言自己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却并不因此退缩,而是将这一切视为责任所在。
最后几句转入情感层面,诗人借助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意境——“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这样的画面既增添了诗意,又烘托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绪。结尾处“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则是对友人的真诚劝慰,也是对自己的鼓励,表明无论未来多么遥远,只要彼此相伴,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总体而言,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彰显了大唐士人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之时。岑参当时在西域任职,亲身经历着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阔。此诗写于他初过陇山途中,将自己一路的见闻和感受倾诉给友人宇文判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途跋涉中的困苦,也抒发了为国尽忠而不计个人得失的豪情,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