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宣楼
地大中原接,天低七泽浮。
山川元用武,离乱一登楼。
平远难为画,高寒易得秋。
无言双野鹜,相对抱清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辽阔的中原大地相接,天空低矮仿佛漂浮着七个湖泊。
江山本应宁静和平安逸,却因战乱流离登上高楼远眺。
平坦辽远的景色难以描绘,高山寒冷的季节容易感受秋天。
沉默无语的两只水鸟,互相依偎怀抱清冷哀愁。
去完善
释义
《仲宣楼》:
1. 大中原:指广大的中国中部地区。这里特指荆州一带。
2. 七泽:即云梦泽,位于长江中游,是古代中国的七大湖泊之一。
3. 元用武:这里是说在雄伟的山川之间,原本是用兵的好地方。
4. 离乱:这里是指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
5. 平远:指平旷的远方,视野开阔。
6. 高寒:天气寒冷,风大。
7. 无言双野鹜:形容作者与朋友两人默默无言地坐在那里。
8. 相对:彼此相对,指的是作者和友人。
去完善
赏析
《仲宣楼》是宋代诗人陈杰的作品。诗人在描述地理背景时,通过“地大中原接,天低七泽浮”来展现地理环境的开阔与壮丽。接下来,通过“山川元用武,离乱一登楼”来表达江山壮丽的景象和诗人面对国家离乱的感受。
在诗人眼中,仲宣楼的景色如此深远广大,以至于难以用画作描绘其全貌,即“平远难为画”;而天气的寒冷和高远则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即“高寒易得秋”。这些画面和感受共同营造了一种辽阔而又哀伤的氛围。
最后,诗人以“无言双野鹜,相对抱清愁”结尾,既形象地描绘了野鸭无目的的游动,又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忧虑之情。这首诗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广阔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离乱的痛惜之情,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仲宣楼》是南宋诗人陈杰的著名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70年至1280年间。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与元朝的战争时期,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状态。
陈杰生于书香门第,早年曾为官,后因战乱隐居乡野。他目睹了南宋灭亡、元朝建立的历史变迁,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杰写下了这首《仲宣楼》。
诗中的“仲宣楼”位于湖北武昌,是一座古楼。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平定荆州,孙权占领江陵,双方对峙于长江之上。当时,东吴将领黄承儿在荆州的仲宣楼上观望敌情,因而得名。陈杰以“仲宣楼”为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