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蜀士文昌醮
葳蕤桑梓翦为荒,翰墨横流坠绪茫。
天北有星明武曲,江南无地托文昌。
几时兴雨苏民望,何日乘云返帝乡。
我少乞灵今不梦,倚观魁宿照词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桑树变成了荒地,笔墨流离使人迷茫。
北方的天空有一颗明亮的星星,而江南却没有地方来寄托文化。
何时下雨滋润百姓的希望,什么时候能乘着云彩返回故乡。
我已经不再年少向神灵求助做梦,依靠观看天上的星光照亮文学的殿堂。
去完善
释义
1.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形容桑树繁茂。
2. 桑梓:指故乡,因为古代宅旁常种桑树和梓树,所以用来比喻故乡。
3. 翦:割断,这里是荒芜的意思。
4. 翰墨:原指笔墨、文章,这里指代文化教育。
5. 横流:喻指文化教育的广泛传播。
6. 坠绪:失传的事业或学问。
7. 天北:北方的天上,这里借指京城。
8. 武曲:天上的武曲星,主武官的禄命。
9.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10. 无地:没有地方。
11. 文昌:文昌星,文运昌盛的象征。
12. 兴雨:指祈求降雨以利农耕。
13. 苏民望:救济民众的愿望。
14. 帝乡:皇帝的故乡,这里指朝廷所在地。
15. 我少:我小时候。
16. 乞灵:向神灵求助。
17. 不梦:不做梦,指不再期待得到神灵的庇佑。
18. 倚观:依靠观察。
19. 魁宿: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也叫天枢星,是天文星象中主掌文章科举之星。
20. 词场:文学界,诗歌创作领域。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中,诗人陈杰以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陪蜀士文昌醮的情景。诗的开头,他用“葳蕤桑梓翦为荒”来描绘出一片荒凉景象,意味着曾经的繁华已经消逝,只剩下残破的景象。接下来,他通过“翰墨横流坠绪茫”表达了文化断裂、人才凋零的无奈之情。
在第二联中,陈杰巧妙地运用了天文现象来表达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天北有星明武曲”代表着北方还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照耀着国家,象征着国家的希望。而“江南无地托文昌”则反映出南方的土地无法寄托文昌的愿望,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担忧。
在第三联中,诗人祈求上苍降下甘霖,滋润百姓的心田,表达了为民谋福祉的殷切期望。而在“何日乘云返帝乡”一句中,他借问何时能返回帝乡,暗含着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最后,诗人以“我少乞灵今不梦,倚观魁宿照词场”作结,表现了他自己虽已年事已高,但对国家前途仍抱有信念,坚信有朝一日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示了诗人陈杰卓越的诗词造诣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陪蜀士文昌醮》是元代诗人陈杰所作,创作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在这段时间里,陈杰生活稳定,致力于文学创作。他曾任国子监助教、翰林院编修等职,对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有深入研究,为诗坛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
在陈杰所处的时代,元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在政治上存在诸多问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恢复,士人地位较低,普遍感到怀才不遇。陈杰作为一名文人,也受到了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无奈。
《陪蜀士文昌醮》一诗,描述了陈杰陪同蜀地文士进行文昌醮活动的场景。文昌醮是一种祈求文运昌盛的道教仪式,表达了文人对自己的期许和对国家的祝愿。陈杰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祭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文人士子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