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爱笋

标题包含
爱笋
犀非犀,玉非玉,拂拂轻霜浮脆绿。 披箨含梢欲成竹,娟娟褭褭森可束。 稀间只称佳月照,劲处差耐清风触。 少忍充庖得补林,主人为目不为腹。 论材似也子胜人,终竟鼻祖与膏馥。 官闲尽日据胡床,乐与此君同避俗。 冷笑京华痴少年,枉费千金买花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造(1012年-1067年),字天祚,号刚简,江苏高邮人。北宋官员、文人。 陈造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尚书都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犀并非犀牛,玉并非真玉,轻轻的白霜飘落在翠绿的竹叶上。 竹笋破壳而出,逐渐长成挺拔的竹子,婀娜多姿,让人想要用绳子将它捆绑起来。 月光照耀下,竹林显得更美了;风吹过,它的劲挺之处能抵挡得住。 竹子忍耐力强,可以作为菜肴补充到森林中,但主人看重的不仅仅是它的味道。 说到材质,这竹子似乎胜过人类,毕竟它的根源和香气是那么浓郁。 我(诗人)在官场清闲时,整天躺在躺椅上,乐于和这些竹子一起避开世俗。 我对京城里的那些痴迷少年冷笑,他们白白浪费了金钱去购买名贵的花木。
去完善
释义
《爱笋》是宋朝诗人陈造创作的一首描绘竹笋的诗歌。下面是每句诗的词句注释: 1. “犀非犀,玉非玉”:犀角和玉石都是珍贵的物品,这里用来说明竹笋虽然外表普通,但具有独特的美。 2. “拂拂轻霜浮脆绿”:拂拂,轻轻拍打的样子;轻霜,微薄的霜;浮,飘浮;脆绿,鲜嫩的绿色。这句描绘了竹笋被轻霜覆盖时的样子。 3. “披箨含梢欲成竹”:披箨,指竹笋外壳脱落;含梢,指竹笋生长;成竹,长成竹子。这句描述了竹笋从壳中挣脱出来,逐渐长成竹子。 4. “娟娟褭褭森可束”:娟娟,美好的样子;褭褭,细长的样子;森可束,密集的样子。这句赞美竹笋外形美好且紧密。 5. “稀间只称佳月照”:稀间,稀疏的地方;佳月,明月。这句描述了月光照射在稀疏的竹林中的景象。 6. “劲处差耐清风触”:劲处,坚强的地方;差,稍微;耐,承受。这句强调了竹笋在清风的吹拂下仍然挺拔。 7. “少忍充庖得补林”:少忍,稍作忍耐;充庖,作为食物;补林,补充森林。这句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少吃一点竹笋,以保护竹林资源。 8. “主人为目不为腹”:主人,指自己;为目,为了观赏;为腹,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句表明作者更看重竹笋的观赏价值,而非食用价值。 9. “论材似也子胜人”:论材,讨论材质;似也,相似;子胜人,子实比其他人更强。这句表示竹笋的材质与其他食材相比更为优越。 10. “终竟鼻祖与膏馥”:终竟,最终;鼻祖,创始者;膏馥,珍贵的油脂。这句强调竹笋作为美食的发源者,地位尊贵。 11. “官闲尽日据胡床”:官闲,官员闲暇时;尽日,整日;据胡床,坐在胡床上。这句描述作者在闲暇时喜欢坐在胡床上。 12. “乐与此君同避俗”:此君,指竹笋;避俗,避开世俗。这句表达了作者乐于与竹笋一同远离世俗纷扰的心情。 13. “冷笑京华痴少年”:京华,京城;痴少年,沉迷于玩乐的年轻人。这句讽刺了那些沉迷于物质享受的京城少年。 14. “枉费千金买花木”:枉费,白白浪费;千金,大量金钱;买花木,购买花卉树木。这句批评了那些花费巨资购买花木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爱笋》是南宋诗人陈造的咏物诗。该诗描绘了竹笋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竹笋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联“犀非犀,玉非玉”,通过比喻,描述了竹笋的质地。竹笋表面看似坚硬如犀,实则内质疏松如玉。这种形象化的描绘,使得竹笋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颔联“拂拂轻霜浮脆绿。披箨含梢欲成竹,娟娟褭褭森可束”,描绘了竹笋从破土而出到长成竹子的过程。诗人通过“拂拂轻霜”、“娟娟褭褭森可束”等词语,展现了竹笋顽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生长的特点。 颈联“稀间只称佳月照,劲处差耐清风触”,表现了竹笋的生长环境和要求。诗人认为竹笋需要在月光下生长,才能保持其独特的品质;同时,竹笋又需要清风吹拂,才能使其挺拔有力。 尾联“少忍充庖得补林,主人为目不为腹。论材似也子胜人,终竟鼻祖与膏馥”,表达了诗人对竹笋用途的关注。他认为竹笋可以作为食材,但更应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尽管竹笋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但它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全诗以竹笋为主题,通过对竹笋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爱笋》是南宋诗人陈造的一首描绘竹笋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蒙古帝国不断侵略南宋领土,使得民生疾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造作为南宋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于是放弃科考,转而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对战争的忧虑。在《爱笋》这首诗中,他以竹笋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苦难生活的无奈。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文人墨客们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陈造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竹笋的赞美,展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