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轩
渊明赋归去,寓意在田园。
结庐杂人境,喜无车马喧。
秋风菊采采,春风柳娟娟。
人迹日已疏,世事日已迁。
高卧北窗下,梦寐羲皇前。
萧散万虑空,岂但琴无弦?上人绝遐想,所适乃自然。
端居中淡寂,不在地静偏。
缅怀千载风,所以名吾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辞官回乡,他的内心向往着田园生活。他把房子建在众人的世界里,却因没有车马的喧嚣而欣喜。秋天时菊花盛开,春天时柳树摇曳。人来人往日渐稀少,世间万物也在不断变迁。陶渊明在高卧在北窗之下,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他心如止水,岂止是缺少了琴弦?智者从不作过多的幻想,他们所追寻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他们只需要静静地住在那里,并不需要地理上的寂静。怀念千年以来的风韵,这便是我命名这个亭子(或轩)的原因。

去完善
释义
1. 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2. 归去来兮:陶潜辞官回乡时的诗句,亦即表明自己向往田园生活。
3. 人境:人口聚居的地方。
4. 采采:繁盛的样子。
5. 娟娟:美好的样子。
6. 高卧北窗:化用陶渊明的“北窗下卧”的典故,表达悠哉的生活。
7. 梦寐羲皇前:追慕太古时代的生活方式。
8. 琴无弦:比喻心灵上的解脱和自由。
9.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此处可能指代隐逸之人。
10. 所适:意指内心所向往的事物。
11. 端居:平静地处于某处。
12. 淡泊:不追求名利地位,心境平淡清静。
13. 缅怀:遥想,追忆。
14. 所以:表示原因,因此。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摆脱世俗纷扰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心远轩》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陶渊明为楷模,表达了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怀。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如“结庐杂人境,喜无车马喧”;第二部分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如“秋风菊采采,春风柳娟娟”;第三部分阐述自己的心境和生活态度,如“高卧北窗下,梦寐羲皇前”。
这首诗中的王冕以一种超脱尘世的姿态展现了恬淡的生活理想。他以渊明为榜样,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然的生活。在诗人的眼中,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的柳枝都是自然界的美好象征,他渴望在这其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人迹日已疏,世事日已迁”的景象,流露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冕在诗中以“缅怀千载风,所以名吾轩”结束,表明了他对古代文人风范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自己淡薄名利的人生态度。总之,《心远轩》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疾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名叫王冕的文人墨客脱颖而出,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文和画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公元1341年,即元至正元年,27岁的王冕正值风华正茂之际,却遭遇了科举失意的困境。然而,这也使他对社会的腐败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一年里,王冕离开了繁华的京城,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杭州的岁月里,王冕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畅谈国事,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这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美好境界,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而非世俗的名利。
于是,王冕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心远轩”,寓意着心灵上的超脱与自由。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心远轩》一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表达了他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他在山水之间找到的心灵寄托。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王冕以他的才情和执着,为我们留下了这一首传世之作,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那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