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侃直翁
疏瓴乱见星,危坐冷无灯。
索句髭先白,餐蔬貌欲青。
栖禽翻麓雪,堕栗破溪冰。
昨夜中峰顶,同看海日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稀疏的屋顶上零星地露出了星星,寒冷的日子里,我独自一人坐着,屋里没有灯光。为了寻找灵感,我的胡须都开始变得花白;吃惯了粗茶淡饭,面容也开始略显苍白。窗外,栖息的鸟儿在山顶的白雪中翻飞,栗子从树上掉落,打破了溪流中的薄冰。想起昨夜,我们一起站在山顶,共同欣赏那初升的太阳和大海的壮丽景色。
去完善
释义
《夜访侃直翁》是清朝诗人刘澜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注释:
1. 夜访侃直翁:标题中的“侃直翁”指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此处没有具体指代。“夜访”表示在晚上拜访这位长者。
2. 疏瓴乱见星:疏瓴指稀疏的屋瓦,这里用来形容屋顶。这句意思是透过稀疏的屋顶可以看见闪烁的星星。
3. 危坐冷无灯:危坐指端正地坐着,这句描述了寒冷的环境中,屋内没有灯光,但作者依然端正地坐着。
4. 索句髭先白:索句指苦苦思索诗句,髭先白表示胡须已经变白。这句表达在寻找诗句的过程中,作者的胡须逐渐变白。
5. 餐蔬貌欲青:餐蔬指以蔬菜为食,貌欲青表示面容显得年轻。这句描述了作者在饮食上简朴,因此面容显得年轻。
6. 栖禽翻麓雪:栖禽指栖息在树上的鸟,麓指山脚。这句描绘了鸟在山下雪地里翻飞的景象。
7. 堕栗破溪冰:堕栗指掉落的栗子,这句表示掉落的栗子打破了溪水表面的冰层。
8. 昨夜中峰顶:昨夜指作者与侃直翁一起度过的一夜,中峰顶指山中间的最高点。这句回忆了作者和侃直翁一起在山顶度过的夜晚。
9. 同看海日升:指作者和侃直翁共同欣赏日出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夜访侃直翁》是清代诗人刘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夜访”为题,描绘了与友人侃直翁共度良宵的美好场景。全诗用词简练、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首联“疏瓴乱见星,危坐冷无灯”,描述了夜晚的环境。透过稀疏的屋顶瓦片,可以看见天空中的星星;尽管室内没有灯火,但二人依然安然地坐着。这种宁静而黑暗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感觉。
颔联“索句髭先白,餐蔬貌欲青”,刻画了诗人和侃直翁的形象。他们为了寻找诗句,不惜熬夜直至胡须变白;虽然吃着简单的蔬菜,但容貌依旧显得年轻有活力。这表明了他们热爱文学、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颈联“栖禽翻麓雪,堕栗破溪冰”,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鸟儿在山上飞翔,雪落在山麓上;栗子从树上掉下来,打破了小溪上的冰层。这些景象既有冬季的特点,又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尾联“昨夜中峰顶,同看海日升”,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诗人回忆起昨晚和侃直翁一起登上山顶,共同观看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这一画面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象征了他们志同道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总体而言,《夜访侃直翁》这首诗通过对夜景、人物、自然的描绘,以及最后与友人的美好回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访侃直翁》是唐代诗人刘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在表面上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
刘澜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在这次夜访侃直翁之前,刘澜可能刚经历了一次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诗中,刘澜描绘了与友人侃直翁相聚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友情和文学的真挚感情。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社会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而这也反映了刘澜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