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篇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后如下:
就像是被晨曦中的红霞所渲染,它精致得就像是被人用剪刀精心裁剪过一样。在炎炎夏日里,它不畏炎热,在小暑来临的时候仍然盛开。蜜蜂被它的颜色所吸引,而思妇则感叹时光飞逝。看到这样的景象,更增添了离别时的伤感,心里的忧愁每天都在增加。
去完善
释义
1. 殷疑:指颜色鲜艳如朝霞般,是石竹花的特征之一。
2. 曙霞:破晓时的彩霞。此处比喻石竹花的颜色。
3. 巧类:巧妙地像。匣刀:箱子里的剪刀。这里以匣刀剪裁比喻石竹花的形状整齐漂亮。
4. 南风:指南方的暖湿气流。
5.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6. 游蜂:蜜蜂在花间采蜜称为游蜂。
7. 思妇:思念远行亲人的妇女。年催:岁月催人老的意思。
8. 览赠:欣赏你的诗作。离恨:因离别而产生的哀愁。
9. 愁肠:忧伤的心情。日几回:每天几次地重复出现。
去完善
赏析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是一首咏物诗,以石竹花为题,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离别之苦的感慨。全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首联“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形象地描绘了石竹花的颜色和形态。诗人用“殷疑曙霞染”来形容石竹花的鲜艳,似早晨的霞光,朦胧而神秘;用“巧类匣刀裁”来比喻石竹花的叶子,如同匣子里的刀片,整齐而有规律。这一联通过视觉上的感受,展现了石竹花的美丽。
颔联“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进一步表现了石竹花的顽强生命力。即使面对炎热的南风和小暑时节,石竹花依然能够盛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让人感叹不已。
颈联“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则从石竹花的美丽引申到生命的短暂。游蜂因花的美丽而留恋,思妇却因花的盛开而感到时光荏苒,年华易逝。这里,诗人以蜜蜂和思妇为喻,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尾联“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是全诗的高潮。诗人看到李滁州的诗作,不禁增添了对离别的忧虑和惆怅。这种情感如同每日反复折磨人的愁肠一般,难以排解。这一联不仅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综上所述,《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这首诗通过对石竹花的描绘,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离别之苦的感慨。全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是唐代诗人独孤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大历十三年(778年)左右,这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独孤及作为一位文人雅士,过着宁静的隐逸生活。他的诗歌创作主要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唐玄宗晚年疏于政务,导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弊端日益严重。然而,独孤及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些政治纷争,他选择了远离喧嚣,归隐田园。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象。
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这首诗中,独孤及通过描绘石竹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石竹花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坚守信念、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