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山读书堂
堂上中圣贤,心醉百不理。
堂下笑糟粕,未知其趣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教室里的贤达之人,沉浸在知识之中,对其它事物置若罔闻;而课堂下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毫无了解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李文山:字熙载,号闲闲老人,南宋著名学者。
2. 读书堂:指李文山的书斋。
3. 中圣贤:指研习和诵读古代圣贤的著作。
4. 心醉:形容对学问的热衷和投入。
5. 百不理:形容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
6. 堂下:指在读书堂外的人。
7. 笑糟粕:嘲笑那些认为圣贤之道无用的人。
8. 未知其趣尔:不了解其中的奥妙和价值。
去完善
赏析
《李文山读书堂》这首古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态度:一种是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沉醉,另一种则是轻视经典著作的态度。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无知者的讽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史尧弼的《李文山读书堂》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文学、绘画和哲学等领域,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致力于国家治理。史尧弼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完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途径。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然而,也有许多人因为科举不第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史尧弼的这首诗就是对这种人生的感慨。
《李文山读书堂》描述了李文山在读书堂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知识和学问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尧弼对于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于知识的敬畏和尊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