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岩
世事从来满则亏,十分何似八分时。
青山作计常千古,只露岩前月半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事情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败,十成的完美反倒不如保留八成的好。青山作为永恒的象征,就像是永恒的智者,只向人们展现那明月的半边光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月岩:指的是月亮形状的岩石,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在月夜看到的月亮映在岩石上的景象。
2. 世事:指人世间的事情。
3. 从来:一直都是这样。
4. 满则亏:月亮圆了就会变缺,这是古人对月圆月缺的一种观察和理解,类似于“物极必反”的道理。
5. 何似:怎样比拟,意思是像什么一样。
6. 八分:八分之满,表示不完全圆满。
7. 青山:绿色的青山,通常代表美好的景色或者寓意长寿。
8. 作计:打算,考虑。
9. 只露:只是露出。
10. 岩前:岩石的前面。
11. 月半规:月亮只有一半露出来,形容月亮还没有完全升起时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月岩》刘鉴的这首诗词以“月岩”为题,寓意深刻。首句“世事从来满则亏”,道出了生活中的哲理,即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而接下来的“十分何似八分时”,更表达了诗人对中庸之道的追求,认为过分完美反而会导致不完美,适度的“八分”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接下来的两句“青山作计常千古,只露岩前月半规”,描绘了山间的景色:青山悠悠,岁月长存;月色朦胧,半露岩前。这样的景象,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了人生哲理,使整首诗富有禅意和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岩》是明代诗人刘鉴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1487年),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然而,刘鉴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不得志,壮志难酬,徘徊在仕途之间。尽管如此,他却能在心灵深处找到安宁,通过诗人的眼光和才华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在这段时间里,明朝正处于中期,社会逐渐出现颓败的迹象。刘鉴在目睹这些现象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他的诗篇也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月岩》这首诗歌展现了刘鉴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在逆境中的顽强精神。通过对月岩的描绘,诗人表现出对生活的一种渴望和期待,体现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