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郫县西禅院古调诗
郫县七十年,碁布于郊坰。
景德当道衢,宝塔腾青冥。
其间西禅院,地胜景物灵。
何以使索然,中有大藏经。
自从没官来,卷帙何零丁。
府民纳其直,将迁离梵庭。
奇哉陈氏子,覩此而涕零。
谓寺无九部,何以重佛僧。
如人去五脏,何以主神形。
舍财百万余,赎之俾安宁。
兰若皆修饰,具叶重芬馨。
签函列金玉,堂殿挥丹青。
永以镇福地,实可壮禅扃。
命僧开宝藏,煌煌如日星。
读诵香院里,音响何泠泠。
闻者与见者,如醉而得醒。
岂不获洪福,深远于沧溟。
凡人富金帛,安能延百龄。
唯有好善道,声誉喧雷霆。
高吟二百言,长使郫民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郫县这片土地上,有七十年之久的历史痕迹。景色繁荣、牌坊立于大道两旁,古塔破云而出。其中一所寺庙叫做西禅院,环境优雅、灵气充沛。然而这里为何显得冷冷清清呢?因为这里的大藏经(佛教经典)被官府没收了,经书破损不全,显得异常萧瑟。地方政府将这些书收藏起来,并将它们从庙宇中迁移出来。
就在此时,陈家的儿子,看到这个情况非常痛心。他问自己:没有大藏经的寺庙,如何吸引和尚?没有了这些书籍,就像一个人失去了五脏六腑,难以维系生命。于是他决定捐赠大量的钱财,重新购回这些经书,让寺庙恢复安宁。他不仅装修了寺庙,还绘制了精美的壁画,使得寺院焕发出新的生机。然后他邀请僧人打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宝藏——那金光闪闪的大藏经,照亮了整个寺庙。人们在这里读经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闻声而至的人们,仿佛从醉梦中苏醒一般。这不是获得了宏大的福报吗?比沧海还要深广。
世人通常追求财富,却很难长寿百岁。只有善行和信仰,才能名震四邻,传颂千年。因此我在这里高唱赞歌,愿郫县的民众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去完善
释义
郫县: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七十年:这里指郫都区历史悠久。
碁布:形容景象繁多,如同围棋的棋盘一样。
郊坰:郊外,旷野。
景德:指四川成都的景德寺,唐玄宗天宝年间创建。
道衢:道路。
青冥:天空。
西禅院:位于成都郫都区的一座古庙。
地胜:地势优越。
景物灵:景色宜人。
索然:缺少生气。
大藏经:佛教经典全集。
没官:指没收私人财产归公。
卷帙:书籍。
零丁:稀少。
府民:当地百姓。
直:通“值”,价钱。
梵庭:寺庙。
陈氏子:姓陈的人,这里指捐资的陈氏子。
九部:指佛教经典分为大乘教与小乘教两类。
五脏:人体内脏器官,这里用来比喻事物的核心部分。
神形:精神实质。
兰若:寺庙。
芬馨:香气。
签函:藏经的木箱。
金玉:金银珠宝。
堂殿:寺庙正殿。
丹青:绘画艺术。
福地:佛教中理想的居处。
禅扃:寺庙的大门。
宝藏:佛教经典。
音响:指朗读佛经的声音。
泠泠:清脆悠扬。
闻者:听到的人。
见者:看到的人。
洪福:大福气。
金帛:金银布帛,这里代指财富。
延:延长,延续。
百龄:百岁,长寿。
好善道:乐行善事。
声誉:名声。
喧雷霆:像雷霆般响亮。
去完善
赏析
《留题郫县西禅院古调诗》赏析:诗人徐仲谋以厚重的笔触描绘了郫县西禅院的景致以及陈氏子的善行。首联点明郫县地理位置的优越;颔联描述景德道衢上的宝塔和西禅院的灵气;颈联感叹在寺庙被没收之后,佛经散落的现状;尾联则讲述了陈氏子出资百万余赎回寺庙,修整寺院,使得寺内焕然一新,佛法得以弘扬。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厚,充满了对佛教文化的敬重和对善良人性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题郫县西禅院古调诗》是南宋诗人徐仲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徐仲谋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南宋朝廷任职,后因战乱辗转流离,晚年隐居于四川成都一带。
在四川期间,徐仲谋游历了各地的名胜古迹,他在郫县西禅院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在乱世中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南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徐仲谋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