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绵山
夕阳返照影流东,点点寒鸦过远峰。
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西风。
日光隠隠沉沧海,山色青青耸碧空。
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西下映照出倒影流淌在东方,一只只寒冷的乌鸦飞过山峰的远方。打渔的人放下鱼竿收起鱼饵,放牧的孩子吹着笛子与西风嬉戏。阳光渐渐消失在苍茫大海中,青山矗立在蔚蓝的天空中。千沟万壑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秀美,来来往往的人们如同置身画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绵山: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座山脉,有众多寺庙、古迹等旅游资源;
2. 夕阳返照:傍晚太阳的余晖;
3. 点点寒鸦:形容冬天的乌鸦,这里用来描绘一幅冬天的景色;
4. 渔叟:打鱼的人;
5. 罢竿:放下钓鱼竿;
6. 钓饵:钓鱼用的鱼食;
7. 牧童:放牧的小孩;
8. 吹笛:吹奏竹笛;
9. 弄西风:指随着西风吹拂;
10. 日光隠隠:阳光逐渐暗淡;
11. 沉沧海:隐藏在海水中;
12. 万壑千崖:形容地势险峻;
13. 往来人:来来往往的游客。
去完善
赏析
《游绵山》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物生活的五言律诗。首联“夕阳返照影流东,点点寒鸦过远峰”以夕阳、寒鸦等景物勾勒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颔联“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西风”则描述了渔翁和牧童这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展现了田园生活情趣;颈联“日光隠隠沉沧海,山色青青耸碧空”进一步描绘了绵山的景色,尤其是青山与碧海相交的画面;尾联“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总结全诗,将整个绵山美景比作画卷,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绵山》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商英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78年左右,正值北宋初期。在这段时间里,张商英经历了由政治斗争失势到东山再起的过程,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逐渐加深。
北宋初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较为富足。而另一方面,朝政仍然动荡不安,党派斗争激烈。张商英作为一代名臣,曾担任要职,但因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多次受到贬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游历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游览绵山时,张商英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绵山的优美风光,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