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
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
城中朱门翰林宅,清风六月吹帘旌。
玉纤雪椀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半熟的鸭子脚还呈青色,用纱袋快速寄给江陵城的友人。
那友人住在朱门的翰林宅里,六月的清风吹拂着窗帘。
他拿出如玉般纤细的手指,捧着盛满白雪的茶碗,透过金色的蛋壳,仿佛能看到明亮的玻璃似的茶汤闪耀。
去完善
释义
1. 鸭脚:指银杏果,因其外形酷似鸭子脚掌而得名。
2. 半熟:银杏的果实为黄色,这里描述的是未成熟的青色状态。
3. 纱囊:用纱布制作的袋子,用来装银杏果。
4. 驰寄:快速邮寄。
5. 江陵城:古代楚国的都城,此处泛指南方地区。
6. 朱门:豪门贵族的象征,这里指的是翰林宅的主人身份高贵。
7. 清风:这里指代夏季凉爽的风。
8. 帘旌:窗帘上悬挂的装饰品,这里用来形容风吹动窗帘的景象。
9. 玉纤:女子的手指,这里用来形容剥开银杏果的动作。
10. 雪椀:白色的碗,这里用来盛放剥好的银杏果仁。
11. 白相照:相互映照,比喻银杏果仁的白皙与碗的洁白相得益彰。
12. 烂银壳:指破碎的银杏外壳,呈现出像烂银一样的光泽。
13. 玻璃明:形容银杏果仁的光泽如同玻璃一般透明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银杏果实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银杏果实从半成熟到熟透的过程,以及它们在风中的摇曳生姿。诗句中的“鸭脚”、“纱囊”、“清风六月”等词句形象地展现了银杏果实的形状、颜色和质感。特别是“玉纤雪椀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一句,更是将银杏果实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不仅赞美了银杏果实的美丽,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银杏》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张商英创作的一首描绘银杏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6年,正值宋太宗赵炅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在这一年里,张商英由于才华出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工部郎中,负责京城建筑维修事务。这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皇家园林中的美丽景观,特别是那些古木参天的银杏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宋时期,崇尚道教的文化氛围浓厚,尤其是皇室对道家哲学情有独钟。受此影响,张商英将银杏视为长寿的象征,用银杏树的沧桑变化来隐喻人生的起起落落。因此,他在诗中将银杏作为主题,赞颂其坚韧不屈、傲立风雪的品质。
综上所述,这首《银杏》正是在张商英个人仕途顺利、时代崇尚道教的背景下创作的,他以银杏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态度和信仰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