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窗户映着宁静的书卷,默默坐着,驱散了尘世的缘分。
就将无尽的思绪,寄托在这一炷香烟中。
那时戒律、定力和智慧,成为了美妙的供养,普渡众生。
我岂非不是一位清静的朋友?如今内心清醒明白。
炉中的香烟袅袅上升,碧绿的烟雾缭绕数千。
它悠然地升向空中,轻盈得随风飘摇。
世上的事物经过时间的考验而显现出来,但熏陶出来的性情并没有变化。
它应当像水中的月亮,波浪平静后,依然会重新圆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明窗:明亮的窗户。
2. 静书:安静的书籍。
3. 尘缘:佛教术语,指世俗的羁绊。
4. 无限意:无尽的思绪或情感。
5. 寓此:寄托于此。
6. 一炷烟:一缕烟雾,指炉香烟雾。
7. 戒定慧:佛教术语,分别指禁欲、静心、智慧。
8. 妙供:美妙的供养,这里指炉香。
9. 均人天:指不分人和天神都能享受。
10. 清友:高雅的朋友。
11. 醒然:清醒明了的样子。
12. 袅孤碧:形容炉香烟雾升起的样子。
13. 云缕霏数干:形容炉香烟雾如同云朵般飘散。
14. 悠然:形容炉香烟雾悠然升起的景象。
15. 凌空去:形容炉香烟雾飘向天空。
16. 缥缈随风还:形容炉香烟雾随风飘散的景象。
17. 过现:过去和现在。
18. 熏性:受到熏陶的品质。
19. 应是:应该理解为。
20. 波定还自圆:比喻事物经过波折后还能恢复圆满。

去完善
赏析
《焚香》陈与义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焚香的情境和过程,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净化心灵的愿望。诗中提到了戒定慧的佛教观念,象征着心灵的解脱和觉悟。而“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则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虚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借焚香这个举动,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独特领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焚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即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治动荡,战乱频发。
陈与义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他成长过程中,北宋王朝逐渐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赞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在官场上一展抱负。
在此期间,金国入侵中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使得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空前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与义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焚香》这首诗通过对焚香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生活中的烦恼和困苦都是暂时的,只有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是永恒不变的。这种人生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