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桂江缓缓流经连山脚下,我遥望着远方,与你隔空相念,只能通过长吟诗句寄托这无尽的思念。
去完善
释义
桂江:指漓江支流之一;连山:地名,位于连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笔触书写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的离别之情。开篇追溯两人共同的经历,从“同赴召”到“又分歧”,既展现了命运的波折,也为后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接着借用历史典故自比黄霸、柳宗元,表现了仕途坎坷中的无奈与自嘲。第三联情景交融,“归目”与“回雁”、“愁肠”与“断猿”形成鲜明对照,将羁旅漂泊的孤寂与离别的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则化用山水意象,借景抒怀,以“长吟有所思”点明主题,余音袅袅,耐人寻味。全诗语言凝练,情感充沛,堪称赠别诗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途经衡阳时与友人柳宗元相会又别离之际。此前,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遭贬谪长达十年,刚刚奉召回京,却因直言不讳再受排挤,被外放至偏远的连州。柳宗元亦是同病相怜之人,两人在衡阳短暂相聚后又要各自奔赴流放之地。面对挚友的深情赠别,刘禹锡写下此诗,既感慨命运多舛,又寄托对未来的复杂思绪。诗中流露出仕途坎坷的无奈、知己难逢的珍惜,以及壮志未酬的悲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