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叟归蜀
半生清苦衲无畦,惟有莎庭积雪知。
眼带东南海色碧,莫和烟雨看峨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半生清贫未有时,只有庭院雪景相伴。
眼神望向东南大海碧波荡漾,不如在烟雨朦胧中欣赏峨眉。
去完善
释义
灵叟:指作者本人或其他修道者的形象;归蜀:回到四川。
释智朋:此诗的作者,一为宋代僧人智朋所作。
半: 一半; 生: 一世,一生; 清苦: 清洁单纯的生活,简朴的生活条件; 衲: 僧衣; 无畦: 无田埂, 没有边际或限制; 惟: 只有,仅有; 有: 拥有,具备; 莎庭: 即“蓼蓼者莪”中的庭阶之意; 积雪: 指冬日庭院中积雪的景象; 知: 知道,了解;
眼: 眼光,视角; 带: 带有; 东南: 我国南方地区; 海色: 海水的颜色,多指蓝色或绿色; 碧: 青色,绿色; 和: 和煦,温暖; 烟雨: 烟雾般的水汽,此处多指江南风景; 峨眉: 位于四川境内的峨眉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去完善
赏析
《灵叟归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归蜀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及其内心情感。诗人以“半生清苦衲无畦”开篇,表现出自己在过去岁月里所经历的清贫生活,以及坚韧的意志品质。接下来的“惟有莎庭积雪知”则传达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深刻共鸣。
第二句中的“莎庭积雪”是指庭院里杂草丛生、积雪覆盖的景象。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信念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
第三句“眼带东南海色碧”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眼中所见的东南沿海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海色碧”既指大海的碧蓝,又寓含着诗人的宽广胸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诗还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句“莫和烟雨看峨眉”中,“莫和”意为不要混杂,“烟雨”是指朦胧的雾气。这句话提醒人们在看待事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假象迷惑。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总的来说,《灵叟归蜀》这首诗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风光和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坚韧的意志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叟归蜀》是唐代僧人释智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正值唐朝初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释智朋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人生经历相对简单。他在青年时期出家为僧,通过多年的修行和学术研究,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晚年时,他回到了故乡四川,过上了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在他回乡之后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同一时期,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的阶段,国家政治稳重、人民生活安定。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著名的僧人和佛教学者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释智朋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唐代佛教文学的重要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