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竹屿韩议事游边
风雪垂垂岁欲除,若为驱马问长途。
才兼文武如君少,量纳江湖近日无。
吟旅笔灵花璀璨,带行刀古血模糊。
经从渭水须留款,恐有论心老钓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雪飘摇年终尽,如何驱车上远途。
像你这样文武双全的年轻人,包容了江湖的近日常常保持宽容。
旅途之中诗歌吟唱如鲜花般绚烂,身上佩带的刀剑经历岁月显得古老而模糊。
从渭水边经过时要留下诚挚的交情,恐怕有年老垂钓者在等待与你分享内心的感受。
去完善
释义
1. "风雪垂垂岁欲除":"垂垂"是风雪交加的样子,"岁欲除"表示一年将尽。
2. "若为驱马问长途":"若为"指如何去,"驱马"指骑马出行,"长途"指遥远的路程。
3. "才兼文武如君少":"文武"指的是文才武略,"如君少"表示像你这样的人很少。
4. "量纳江湖近日无":"量纳"表示度量和宽容,"江湖"比喻世事纷争,"近日无"指近来没有这些事。
5. "吟旅笔灵花璀璨":"吟旅"指旅行时作诗,"笔灵"指文笔灵活,"花璀璨"形容花开得灿烂。
6. "带行刀古血模糊":"带行"指携带物品一起行走,"刀古"指古老的刀,"血模糊"指鲜血模糊的样子。
7. "经从渭水须留款":"渭水"是古代陕西的一条河流,"留款"指留下口碑,这句意思是经过渭水时要留下好的口碑。
8. "恐有论心老钓徒":"论心"指谈论心事,"老钓徒"指年老的钓鱼人,这句意思是恐怕会遇见一个能理解你心事的老钓鱼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陈郁所写的《送竹屿韩议事游边》为题,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韩议事在冬季风雪中的离别场景。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首联“风雪垂垂岁欲除,若为驱马问长途”,通过描绘风雪交加的严冬景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诗人用“垂垂”来形容风雪之大,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和时间的紧迫。这里“岁欲除”一词,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但诗人却无暇顾及,因为他即将与友人离别。而“若为驱马问长途”则表明了他们即将踏上征程,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
颔联“才兼文武如君少,量纳江湖近日无”,是对友人韩议事的赞美之词。诗人认为他的友人韩议事具有文才武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量纳江湖近日无”则表现出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担忧。这里的“江湖”可以理解为世态人情,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危难。诗人担心友人在这纷乱的世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颈联“吟旅笔灵花璀璨,带行刀古血模糊”,通过描绘友人在旅途中挥毫泼墨,展现出他才华横溢的一面。然而,诗人又以“带行刀古血模糊”来暗示战争的残酷和危险。这里的“古血模糊”象征着历史的血腥,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他对战争充满忧虑,但又深知无法避免。
尾联“经从渭水须留款,恐有论心老钓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安全的关切。他希望友人在经过渭水时能够留步,与那里的垂钓者交流一下心得。这里的“老钓徒”可以理解为隐士或者智者,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他们的指引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竹屿韩议事游边》是南宋诗人陈郁的作品,创作于南宋后期(公元1127-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南宋初年,由于金兵的进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虽然南宋一度中兴,但在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国家形势日趋恶化。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多感时忧国,抒发个人情怀。
陈郁生活在这个时期,他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操的文人。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外敌入侵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展现了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
在这首《送竹屿韩议事游边》中,陈郁表达了对友人韩事远的关心和对国家的担忧。他担心韩事远被派往边境,可能会遭遇不测。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希望国家能够度过难关,繁荣昌盛。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文人普遍关注国家命运的心情,以及他们渴望为国家献身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