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陈撄宁既刊周左司太仓稊米集于阜阳赵使君复刊撄宁诗于荆门诗家皆美其师徒传授之懿余亦次韵美之

标题包含
陈撄宁既刊周左司太仓稊米集于阜阳赵使君复刊撄宁诗于荆门诗家皆美其师徒传授之懿余亦次韵美之
乡人长幼班以年,戚姻远近合以连。未如骨肉金石坚,祖孙父子其属天。诗人一炷仓稊烟,玉川拜后撄宁前。如念尔祖思厥先,非真有闻胡传焉。汉馀师法忌袭沿,谱系散落观者眩。玉川摇首吾不然,持此薄命将谁妍。向来得法双膝穿,老矣重任犹承肩。有能一镞直我弦,两手付汝□□□。君不见大书深刻开重元,遍四大海求其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项安世,字平甫,号无庵居士,南宋著名学者、诗人。他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享年109岁。 项安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乡村邻里以年龄分班,亲族联姻以关系为准绳。没有骨肉亲情那么坚固,祖孙父子血脉相承。诗人点上一支烟,玉川拜过后宁静无波。若想念你的先祖思念他们从前的生活,不是真的有什么传闻可以流传。汉代余下的学习方法忌讳沿袭,家谱传承让人眼花缭乱。玉川摇头我不这么认为,拿着这个要命的东西交给谁呢?我曾经得到过这种教诲,现在老了还要承担重任。如果有人能够正确理解我,我会把一切交付给你。你没有看见大书深刻的道理,打开了重元的世界,走遍四海寻找它的传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陈撄宁既刊周左司太仓稊米集于阜阳赵使君复刊撄宁诗于荆门诗家皆美其师徒传授之懿余亦次韵美之》:题目中的人名与地点都是历史人物和地理名称,需要注释出来。 2. 乡人长幼班以年:这句的意思是乡下人按照年龄的大小来分班,其中“班”是指划分等级或类别,“年”指的是年龄。 3. 戚姻远近合以连:这句的意思是亲戚关系的远近是根据血缘的亲疏程度来决定的,其中“戚姻”指亲戚关系,“远近”表示距离的远近,“合以连”表示一种分类的方法。 4. 未如骨肉金石坚:这句的意思是亲情比金石还要坚固,其中“骨肉”指亲人,“金石坚”形容非常坚固的状态。 5. 祖孙父子其属天:这句的意思是说祖孙之间的关系是天生的,其中“祖孙”是祖辈和子孙的关系,“父子”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6. 诗人一炷仓稊烟:这句的意思是诗人就像一根燃烧的仓稊烟,其中“诗人”是对文学家的尊称,“一炷”表示一根,“仓稊烟”是一种香烟。 7. 玉川拜后撄宁前:这句的意思是玉川和撄宁之间存在拜师的关系,其中“玉川”是人名,“撄宁”也是人名。 8. 如念尔祖思厥先:这句的意思是如果要思念你的祖先,就需要想到他们的功业,其中“如念尔祖”表示怀念祖先,“思厥先”表示思考他们的功业。 9. 非真有闻胡传焉:这句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学问,怎么能够传承下去呢,其中“有闻”表示有所了解,“胡传焉”表示怎么能够传承下去。 10. 汉馀师法忌袭沿:这句的意思是汉代的师傅们忌讳抄袭他人的方法,其中“汉馀师法”指的是汉代的师傅们的教学方法,“忌袭沿”表示忌讳抄袭。 11. 谱系散落观者眩:这句的意思是家谱散落在各地,让观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中“谱系”指的是家谱,“散落”表示分散在各地,“观者眩”表示观看的人感到眼花缭乱。 12. 玉川摇首吾不然:这句的意思是玉川摇头表示不同意这种说法,其中“玉川”是人名,“吾不然”表示我不同意。 13. 持此薄命将谁妍:这句的意思是靠着这种生活手段,我将靠谁来取得美好的结果呢,其中“持此”表示依靠这种生活手段,“谁妍”表示靠谁来取得美好的结果。 14. 向来得法双膝穿:这句的意思是以前得到师傅的教导,膝盖都跪破了,其中“向来得法”表示从前得到师傅的教导,“双膝穿”表示膝盖都跪破了。 15. 老矣重任犹承肩:这句的意思是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是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其中“老矣”表示年纪大了,“重任”表示重要的责任,“犹承肩”表示仍然承担着。 16. 有能一镞直我弦:这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能用一句话点醒我,那么我愿意把一切都教给他,其中“有能”表示如果有能力的人,“一镞”表示一句话,“直我弦”表示点醒我。 17. 两手付汝□□□:这句的意思是我要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你,其中的三个空格表示这里缺失了三个字。 18. 大书深刻开重元:这句的意思是大力宣扬并深入理解道教的教义,其中“大书深刻”表示大力宣扬并深入理解,“开重元”表示打开道教的教义。 19. 遍四大海求其传:这句的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寻找那些可以传承道教教义的人,其中“遍四大海”表示无论走到哪里,“求其传”表示寻找可以传承道教教义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项安世通过描绘诗人陈撄宁与其弟子周左司的关系,强调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诗中的“仓稊”指的是陈撄宁的诗集,而“玉川”则是指周左司。作者通过对这两位诗人的赞美,表达了对于诗歌创作的敬意和追求。 在诗的开头,作者提到了乡里之间按照年龄和血缘关系来划分的方式,以此比喻诗人之间的师生关系。他强调了这种关系的紧密和牢固,如同祖孙父子一般。接下来,作者通过描述陈撄宁和周左司的关系,强调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真谛,才能将其传承下去。 在诗的下半部分,作者提到汉代的诗歌教学方法,即避免模仿和沿袭前人。他认为,这种方法会导致诗歌谱系的散失,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周左司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坚持自己的诗歌理念,并将这种信念付诸实践。作者赞扬了周左司的这种精神,并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继承他的衣钵。 最后,作者以大开元寺为例,强调了诗歌传承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他希望自己的这首诗能够激发更多的诗人去追求诗歌的真谛,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本诗名为《陈撄宁既刊周左司太仓稊米集于阜阳赵使君复刊撄宁诗于荆门诗家皆美其师徒传授之懿余亦次韵美之》,作者为南宋诗人项安世。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年间(公元1163年-1189年)。 在孝宗年间,南宋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这段时间,由于金国的威胁减小,国家开始关注文治和内部发展,这使得当时的文人墨客们有了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想。 项安世在这期间生活较为安定,作为文人,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高。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多次拜访名士、学者,交流诗词歌赋的心得,也曾参加文学聚会,留下了许多佳作。他在这个时期广交朋友,并积极传播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在这一历史时期,周左司的诗歌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陈撄宁将周左司的诗集在阜阳出版,受到了诗家的赞誉。而赵使君则在荆门再次刊行了陈撄宁的诗集,同样受到了好评。这一系列事件,让项安世产生了灵感,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他们师徒传承的美好品德。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