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行
晴烟去人髙,暮色上天半。
山衘日入深,云伫星出缓。
涂昏归鞍长,林近去翎短。
悠悠宵偃慵,衍衍暮行欵。
南城岌髙跻,近野匝四坦。
来期遐思舒,暮云所见罕。
星星飐风灯,历历吹月琯。
静乐遗世喧,清思破尘懒。
心通江海浮,气寒天地满。
兹兴将谁同,儿辈未宜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空中的烟雾逐渐消散,夜幕降临,天空被染上一层灰暗的颜色。太阳慢慢落下山去,隐匿在群山之间,星空逐渐显现出来,仿佛在慢慢地适应这个世界的节奏。夜晚越来越深,人们已经踏上归途,树林里的鸟儿也纷纷回巢休息。夜深了,所有人都渐渐放松下来,结束了繁忙的一天,准备开始新的一天的旅程。
城南的小山缓缓耸立着,近处的田野空旷而平静。远方的景色看起来格外美丽,但却难以触及。风吹动着天上的星星,就像一盏盏微弱的风灯;月亮高挂在空中,像一把清澈的玉琴。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美好,让人感到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内心涌起一股清幽、沉静的情感。
这种心境就像海上的潮水一样涌动不息,又像冬天的寒风横扫大地。然而,这样的兴致又该与谁共享呢?孩子们还不能理解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内涵,所以无法与他们分享。
去完善
释义
1. "晴烟":晴朗天气中的烟雾。
2. "高":高远。
3. "暮色":夕阳时的天色。
4. "半":一半。
5. "山衔日入深":太阳逐渐被山峦遮住。
6. "云伫星出缓":天空中云朵飘荡,星星慢慢出现。
7. "涂昏":指道路昏暗。
8. "归鞍":骑在马上回家。
9. "长":漫长。
10. "林近去翎短":树林附近鸟儿的羽毛颜色暗淡。
11. "悠悠宵偃慵":夜间无事可做的状态。
12. "衍衍":缓慢前行。
13. "款":迟缓。
14. "南城岌":南边的城市。
15. "髙跻":登上高处。
16. "近野匝四坦":周围的田野一片平坦。
17. "来期遐思舒":未来的期待让思绪舒展。
18. "暮云":夕阳下的云彩。
19. "星星":微弱的光亮。
20. "飐":风吹物动。
21. "风灯":风中的灯光。
22. "历历":清晰。
23. "吹月琯":月光如风吹过。
24. "静乐":宁静快乐的生活。
25. "遗世喧":避开世俗的喧嚣。
26. "清思":清醒的思维。
27. "破尘懒":摆脱尘世的懒散。
28. "心通江海浮":心中领悟到江海的宽广。
29. "气寒":气温低。
30. "天地满":天地的广阔无垠。
31. "兹兴":眼前的兴致。
32. "将谁同":与谁分享。
33. "儿辈":年轻人。
34. "未宜祘":不宜计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暮行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晴烟去人髙,暮色上天半”中,晴烟与暮色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受。颔联“山衘日入深,云伫星出缓”则通过山脉、云朵和星辰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颈联“涂昏归鞍长,林近去翎短”表现了诗人骑马归途的情景,展现出诗人在暮色中的孤独感。
接下来,诗人写道:“悠悠宵偃慵,衍衍暮行欵。”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黄昏暮色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尾联“心通江海浮,气寒天地满”则是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宽广与浩渺。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暮行时的风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行》是宋朝诗人王令在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分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感。
当时,王令正值青年时期,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好成绩。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创作诗歌。
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宋朝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试图改革政治体制,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在这个背景下,王令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