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子瞻通判在告中闻余出郊以诗见寄
郊原绿意动游人,湖上晴波见跃鳞。
闲逐牙旗千骑远,暗惊梅萼万枝新。
寻僧每拂题诗壁,邀客仍将滤酒巾。
寄语文园何所苦,且来相伴一行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郊外绿意的原野吸引游人前往,湖泊清澈的碧波中可见跃动的鱼鳞。悠闲地随着旗帜前行,追随远方的骑士队伍,暗暗惊叹梅花的新蕊绽放满枝。常去寻访寺庙中的僧人,抚过留下诗迹的墙壁;邀请客人一同品尝过滤的酒液。请告诉我文人墨客们有什么痛苦,不如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春日时光吧。
去完善
释义
1. 苏子瞻: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为文雄浑奔放,诗歌艺术成就极高,影响深远。
2. 通判:宋朝设立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或副市长。
3. 在告:指官员因病或私事请假暂时停止工作。
4. 郊原:城市四周的平原地区。
5. 湖上:指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6. 晴波:晴天下的水面。
7. 牙旗:古代军队的主将大旗下,以象牙为饰。这里代指军营。
8. 梅萼:梅花的花蕾。
9. 滤酒巾:过滤酒的布巾。这里比喻招待客人喝酒的礼仪。
10. 文园:古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这里借指苏轼。
11. 一行春:一次春天的郊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襄在出游时的所见所感。首联“郊原绿意动游人,湖上晴波见跃鳞”,诗人借助于郊原的绿意盎然和湖上的水光粼粼,表达出自己对于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颔联“闲逐牙旗千骑远,暗惊梅萼万枝新”,描绘了诗人漫游于春风中的情景,象征着诗人豪迈的气度与宽阔的胸怀。颈联“寻僧每拂题诗壁,邀客仍将滤酒巾”,表现了诗人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还不忘记寻找灵感进行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展现出他豪爽、豁达的性格。尾联“寄语文园何所苦,且来相伴一行春”,诗人劝慰文友们不要为文学创作的艰辛而苦恼,要享受生活,共享美好时光。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才情横溢,使得全诗充满了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苏子瞻通判在告中闻余出郊以诗见寄》是宋朝诗人陈襄写给苏轼的唱和之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当时陈襄担任杭州知州,而苏轼则任杭州通判。两人互为知己,常有诗歌往来。
在这段时间里,陈襄在杭州任职期间,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政绩得到了皇帝的肯定,这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然而,他也曾遭受过一些挫折,如受到政敌的排挤,使他一度陷入了困境。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南方地区,商业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人墨客们崇尚诗书礼乐,热衷于文学创作和交流。陈襄和苏轼等诗人便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以诗歌为纽带,彼此倾诉心声,抒发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