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子观音赞
赞者舌秃,画者口哑。
篮里锦鳞,愈增高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释子:佛教用语,指佛教的出家人,即僧侣。
2. 益:人名,南宋时期的僧人,擅长绘画和文学。
3. 哑子:指不能说话的人,此处是比喻,表示画作中的观音形象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4. 观音:佛教菩萨之一,又称观自在或观世音,为救苦救难之神,相传可以倾听众生苦难的声音。
5. 赞:古代文体的一种,常用于赞美或颂扬某物、某人。
6. 者:指示代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的人或事物。
7. 舌秃:形容言语贫乏,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8. 画者:指画家,此处也是比喻,表示画作中的观音形象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9. 口哑:同“舌秃”,也表示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10. 篮里锦鳞:形容观音像色彩鲜艳,如同一篮子华丽的鱼鳞。
11. 愈增高价:形容观音画像价值连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以“赞者舌秃,画者口哑”开篇,生动地描绘出哑巴赞美观音的画面。其中,“篮里锦鳞,愈增高价”则暗示了哑巴的赞美之声如同篮子里的金鳞一般珍贵,使得观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赞美之声愈发高昂。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又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示了赞美者的虔诚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哑子观音赞》是南宋诗人释子益创作的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信徒众多,其中观音菩萨因其慈悲为怀的形象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
诗人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在仕途上有所抱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选择出家为僧,潜心修佛,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段时期,他接触了许多关于观音菩萨的故事和传说,对观音菩萨的慈悲形象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因此,观音菩萨成为了许多人祈求平安、解脱苦难的象征。诗人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通过赞美观音菩萨,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