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七十六首 其十六
泼天声价陈睦州,咬人火急瞌睡虎。行不到处行一步,道不到处道一句。德山临济眼𥉌■,棒喝交驰无所措。兴化忍俊不禁,随例赫日光中飞白雨,照顾湿却袈裟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天喧闹声中的睦州大师,言语犀利如猛虎般警醒世人。行走在不寻常的道路,谈论着非凡的真理。德山禅师与临济禅师的眼光犀利,用棒喝的方式传递教化,令众多弟子无所适从。兴化的忍俊大师禁不住发笑,仿佛阳光下的飞雪,无意间湿了袈裟的一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泼天:形容声势浩大或形容范围广泛。
2. 声价:声誉,名声。
3. 陈睦州:指唐代高僧陈尊宿。
4. 咬人:指让人感到难受。
5. 火急:急躁。
6. 瞌睡虎:比喻使人昏昏欲睡的懒散。
7. 行不到处:无法达到的地方。
8. 道不到处:指言语难以表达之处。
9. 德山:指唐代高僧宣鉴,为德山禅院之开山祖师。
10. 临济:指唐代高僧义玄,为临济宗之创立者。
11. 眼𥉌■:意指睁开眼睛仔细看看。
12. 棒喝:佛教用语,指禅宗僧侣表示开悟的一种方法。
13. 交驰:相互交错,相互影响。
14. 无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15. 兴化:指宋代高僧言化。
16. 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
17. 随例:遵循前人的例子。
18. 赫日光中飞白雨:指在阳光下飞翔的白鹤。
19. 照顾:留意,关注。
20. 湿却:湿润。
21. 袈裟角:僧袍的边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生动地描绘了禅宗丛林的生动景象,展现出禅者们在修行过程中的活泼风采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泼天声价陈睦州,咬人火急瞌睡虎"表达了作者对禅修境界的追求,以极高的评价赞美陈睦州禅师,形象地描绘出他对禅法的领悟如同瞌睡虎一般充满生机。
接下来的两句“行不到处行一步,道不到处道一句”,揭示了禅修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即使面对无法达到的境界也要努力尝试,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真理。而“德山临济眼𥉌■,棒喝交驰无所措”则表现出对德山、临济两位禅宗大师的尊敬和赞赏,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棒喝禅法的执着与实践。
最后两句“兴化忍俊不禁,随例赫日光中飞白雨,照顾湿却袈裟角”,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兴化寺高僧们的活跃表现,强调了禅宗法师在弘扬佛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就像阳光下的雨滴一样,润泽众生,但同时也关注自己的修行成长。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精神,呈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偈颂七十六首 其十六》是南宋时期禅宗大师释子益所创作的。在公元12世纪,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历史阶段,文人墨客们以禅宗为精神寄托,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释子益作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大师,他的诗作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释子益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他还深入研究了禅宗经典,对禅宗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禅宗哲学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一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受到禅宗的影响,开始关注内心的修养和人生的真谛。释子益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禅宗的魅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