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赞庆成长老请
怡山顶不露,上有通天窍。
事事总不知,虚明肯自照。
个样䖃苴川僧,如何描邈得就。
庆成讦露人前,早是外扬家丑。
不用别举话头,我手何似佛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怡山寺所在的山顶被遮掩不见,山巅却有一个通天的通风口。
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内在的虚无和光明是它本身就能照亮的。
这个怡山寺的样子真像一片竹林,又是如何能描绘得出其中的美好呢?
庆成的行为犹如揭露他人的隐私,本来只是自己家里的丑闻,现在却被外人所知。
不需要引用其他的话头,我自己的想法又怎么能跟佛祖的思想相比呢?
去完善
释义
1. 怡山:又称为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隅。
2. 通天窍:指天灵盖。这里暗示智慧如顶天立地的精神力量。
3. 虚明:虚与实相对,意为空洞的,无实的;明即光明,智慧。虚明可理解为对世俗事物无所知却内心有智慧的人。
4. 䖃苴:古闽越语词汇,形容海边岛渚上的草木丛杂。这里喻指福建福州等地的民间风俗文化。
5. 描邈:描绘,描述。
6. 讦露:揭发,揭露。
7. 外扬家丑:比喻泄露别人的隐私或短处。
8. 话头:禅宗术语,用以提示参禅者提出的问题。
9. 我手何似佛手:此句以询问的方式表达诗人自身对于佛的理解,同时也有以诗人的“手”比喻成佛手的含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逸乐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僧人庆成的形象。首句“怡山顶不露”,用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庆成大师的智慧如山顶一样深藏不露。接着用“上有通天窍”传达出诗人对其内心世界的赞美,其慧根通达、洞彻一切的天赋神异让人钦服。
第二句“事事总不知,虚明肯自照”表达了诗人对于庆成大师的超脱世俗、无执无为的形象描写,他虽对所世事无巨细一概不问,但在虚明的内心世界里,却坦然面对自己的良知。
在第三句中,诗人调侃自己为“个样䖃苴川僧”,以此衬托出庆成大师的形象更为高洁美好。接下来的两句“如何描邈得就。庆成讦露人前,早是外扬家丑”则是批评那些自以为是地刻画他人的人,即便有真相暴露在众人面前,也依旧是自曝家丑的行为。
最后两句“不用别举话头,我手何似佛手”则是对庆成大师的赞叹与敬佩,诗人在此质问,难道我的作品(即诗本身)不足以描述庆成大师的风采吗?事实上,诗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怎样的言词都无法尽述这位佛教高僧的崇高境界和渊博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释子益所创作的《自赞庆成长老请》。释子益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僧,生活于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之交。他才华横溢,在当时的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释子益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子益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和人生观。
《自赞庆成长老请》这首诗,表达了释子益对长老的敬仰之情。在这首诗中,他以自赞的形式,赞美长老的德行和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体现了释子益作为诗人的独特气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