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书目

标题包含
题书目
博而寡要岂通儒,三万牙签亦太虚。 一编论语用不尽,世间何必许多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柏(1197年-1269年),字会之,号鲁斋,金朝末年南宋初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弟子之一,与吕祖谦、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 王柏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曾游学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知识广泛但抓不住重点难以成为通达之人,三万本书也过于夸张。只需一本论语便足以使用不尽,世间又何必需要那么多的书籍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博而寡要:博学但是不精通的要旨。这里的“寡要”表示对学问的掌握不够深入,没有抓住关键精髓。 2. 通儒:贯通经籍的学者,这里泛指有学问的人。 3. 三万牙签:比喻书籍丰富。牙签,古代书签的一种,用于标记阅读到的位置。 4. 一编论语:一本论语书。 5. 用不尽:已经足够学习和理解。
去完善
赏析
《题书目》是南宋诗人王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文人学者过分追求学问和藏书的行为的不满。 首先,诗的第一句“博而寡要岂通儒”,指出了有些文人学者虽然学识渊博,但却不明事理,缺乏重点,这与真正的儒学精神相悖。这里的“通儒”是指真正的儒者,他们不仅知识丰富,还能明辨是非,洞察世事。 接着,第二句“三万牙签亦太虚”,进一步强调这种过分追求学问的行为毫无意义。“牙签”在古代书籍中用于标记页码的小木片,这里代指书籍。这句诗意味着即使是收藏了三万册书,也不过是空洞无物,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在这些书的数量上。 然后,第三句“一编论语用不尽”,揭示了真正的学问并不在于书籍的数量,而是在于是否真正领会和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这句诗通过强调《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只要能够深刻领会并运用《论语》中的智慧,就已经足够应对世间的一切问题了。 最后,第四句“世间何必许多书”,是对前面观点的总结,表达了对那些过分追求学问和藏书的文人的强烈批判。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书,只要我们能够领悟到真正的学问,就能够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书目》是南宋诗人王柏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左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阅读的热爱和对自己学识的自信。 在这个时期,王柏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曾任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朝廷官员。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一帆风顺,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这使他更加关注教育和学术研究,以培养国家人才为己任。 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善,文人学士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传播也更加广泛,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使得文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学识的积累和提高,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题书目》这首诗歌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兼学者创作出来的。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阅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