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府用礼禅灭翁韵四·鸿雁行
羽肃肃,鸣雝雝,
江南江北秋思同。秋思中人无避处,
风酸月泠江流去。雁奴亦良苦,
群雁不我冯。夜深炬火灭复明,
举网拼尽芦花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翅膀整齐的振动,伴随着嘹亮的叫声,
江南江北的秋色惹人哀愁。哀愁的人无处可躲,
瑟瑟的风吹来,月光冷冷地洒在江面上。
雁群中的孤独之雁也辛苦了,
其他的大雁并不支持我。深夜里的灯火忽明忽暗,
只能尽力捕捉那满网的芦苇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肃肃:形容鸟飞或飞翔的声音。
2. 雝雝:雁的叫声。
3. 江南江北:长江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4. 秋思:秋天的情思,此处指对故乡的思念。
5. 中人:一般的人。
6. 避处:躲避的地方。
7. 风酸月泠:形容寒风冷月的环境。
8. 江流:江河流水。
9. 雁奴:雁群中的守护者的别名。
10. 良苦:非常辛苦。
11. 不我冯:不对我不利。冯,通“逢”,遭受。
12. 炬火:火炬。
13. 拼尽:耗尽。
14. 芦花翎:指大雁的羽毛。翎,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鸿雁行》是南宋诗人洪咨夔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天景象的诗歌。首联“羽肃肃,鸣雝雝”,以雁群的羽毛和鸣声展现秋天的大自然美景。接下来的“江南江北秋思同”则将视野扩大至整个江南地区,借鸿雁传秋思,表现出浓郁的乡愁。“秋思中人无避处”,更深化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之感。接下来的“风酸月泠江流去”则以风的酸涩、月光的寒冷、江水的流逝为象征,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
颔联“雁奴亦良苦,群雁不我冯”,则是通过对雁奴的同情,反映出人类社会中的不公现象。虽然雁奴为保护群体作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同伴的理解和帮助,这种现象正好对应了现实中那些默默奉献却被忽视的人。尾联“夜深炬火灭复明,举网拼尽芦花翎”,则是描绘了渔人夜晚捕雁的场景,以灯火与芦花翎之间的斗争,喻示出人与自然的抗争,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鸿雁作为线索,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还通过寓言的手法,反映了诗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诗人巧妙地运用各种象征和隐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乐府用礼禅灭翁韵四·鸿雁行》是南宋诗人洪咨夔(公元1165年-公元1236年)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末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时期。
在洪咨夔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金兵入侵,社会矛盾尖锐。作为一名文人,洪咨夔关注民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百姓疾苦和社会现实。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采用民歌、民谣等通俗形式来抒发情怀,针砭时弊。因此,洪咨夔在这首诗中运用“鸿雁行”这个民间音乐元素,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此外,洪咨夔在政治生涯上也有所作为。他曾担任过朝官和地方官职,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然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并未得到皇帝的赏识,多次遭到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