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十六首 其六
上正之器根密密而难言,中当之器要了了而幽玄,下偏之器见明明而满天。
学人分上事纷纷而不玄,主家活计事寂寂而不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上正之器根密密而难言": 上等正直的人有深奥的根底,难以用言语描述清楚。
"中当之器要了了而幽玄": 中等的人是了解世事,但不炫耀自己,性格比较深沉。
"下偏之器见明明而满天": 下等的人是过于明显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引人注目。
"学人分上事纷纷而不玄": 学习的人面对纷繁的事物,虽然理解却不会过分深入其中。
"主家活计事寂寂而不传": 主人家的生计事务虽多,但寂静无声,不向外宣扬。
去完善
赏析
释慧晖的这首《颂十六首 其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修行之路上的三个层次:上正、中当与下偏。诗人通过对比三种修行者的特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揭示了修行的艰难与神秘。
首先,诗人描述了上正之器的修行者,他们的修行根基深厚且难以言传。这里的“密密”既表达了他们修行的隐秘性,也强调了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这种层次的修行者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他们的心灵已经实现了内在的平衡与和谐。然而,这种境界的修行者在现实中却常常保持沉默,不与他人分享他们的修行心得,使得他人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面貌。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中当之器的修行者。他们的修行道路虽然艰难,但却充满了智慧。这里的“了了”意味着他们对修行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能够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然而,由于他们的修行境界仍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因此外人往往难以理解他们的行为。这种修行者虽然在修行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内心的圆满。
最后,诗人以“下偏之器见明明而满天”来形容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修行者。这里的“明明”表示他们在修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明显缺陷,而“满天”则暗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这些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正道的情况,他们的心灵尚未达到和谐的状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学人与主家之间的差异。他指出,学人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陷入纷扰不安的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过于关注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修养。与此相对,主家在面对生活琐事时却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内心的宁静,而不是如何将外在的表现形式呈现给他人。
总之,释慧晖的这首《颂十六首 其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修行路上的三种境界及其相应的困境。这首诗不仅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修行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以便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十六首 其六》是宋朝诗人释慧晖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初,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科技、艺术成就斐然。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僧侣们不仅在佛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才华。
释慧晖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青年时期,释慧晖曾经游历四方,参禅问道,领略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美景和风土人情。这段经历使他对自然和人生产生了深厚的感悟,也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官场腐败等。这些问题对释慧晖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颂十六首 其六》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繁荣与矛盾交织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释慧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诗僧的独特才情和人生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