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十九首 其三

标题包含
颂古十九首 其三
不是风旛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 岩房雨过昏烟静,卧听凉风生竹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释慧晖"的详细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并未被广泛记录或者您提供的信息有误。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或者更详细的名字,我将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并非风吹幡动非我心,执着禅者自寻烦恼。 山间雨停烟雾渐散静谧时,倾听凉风吹拂翠竹之声。
去完善
释义
1. 风旛:佛教的一种法器,形状类似旗帜。这里用来比喻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2. 心:指人心,内心的想法和欲望。 3. 衲僧:指僧人,这里特指修行者。 4. 强锥针:强行穿线的意思,比喻勉强去做某事。 5. 岩房:山洞,这里指禅房或者寺庙。 6. 雨过:指下雨过后。 7. 昏烟:指烟雾弥漫的景象。 8. 卧听:躺着聆听。 9. 凉风:凉爽的风。 10. 生竹林:风吹过竹林产生的声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颂古十九首 其三》是宋代诗僧释慧晖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禅意入诗,借物抒怀,表达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先,“不是风旛不是心”这句,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表达了诗人的禅宗理念。这里的“风旛”指的是佛教寺庙中的一种装饰,象征着佛法的无常和空性。而“心”则是指人们心中的执着和分别。诗人认为,真正的禅意既不在于外在的风旛,也不在于人们内心的执着,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境界。 接着,“衲僧徒自强锥针”这句,诗人通过描绘僧人们强行用锥子穿针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他们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因为真正的解脱是源于内心的觉悟,而非外在的努力。 然后,“岩房雨过昏烟静”这句,诗人描述了山岩上的小屋在雨后烟雾弥漫的景象。这个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最后,“卧听凉风生竹林”这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山岩上倾听竹林中的凉风之声的场景。这个场景充满了自然之美,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同时,这也是诗人内心宁静的象征,表明他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禅意的阐述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以禅宗的理念为指引,超越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九首 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释慧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段时间里,大唐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同时也隐藏着动荡的危机。 释慧晖,生卒年不详,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高僧,曾游历四方,致力于弘扬佛法。他的诗歌充满了人生哲理和宗教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释慧晖作为一位高僧,他的诗歌作品自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此外,唐朝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总的来说,《颂古十九首 其三》这首诗歌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这一时期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阶段。诗人释慧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