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官寺
紫色尝开国,金辉此界绳。
火轮经坏劫,雪顶见残僧。
狂薜缘秋壁,深松映晚灯。
哀猿不可听,一一在岩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紫霞开遍祖国山河,金光璀璨照世道。
熊熊烈火烧过尘世轮回,皑皑白雪中看见遗世的僧人。
肆意生长的藤蔓攀附在秋天的墙上,深邃的松树映衬着夜晚的灯光。
山中的哀嚎猿猴不能听,一个接一个地挂在山间的藤蔓上。
去完善
释义
1. 紫色:指紫色的袈裟,这里代指皇帝。
2. 开国:建立国家,这里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
3. 金辉:金色的光辉,这里比喻佛光。
4. 界绳:世界和佛法的界限。
5. 火轮:太阳。
6. 坏劫:佛教中的“三灾”之一,即火灾。
7. 雪顶:雪山之顶,这里喻指西天净土。
8. 残僧:指幸存下来的僧人。
9. 薜:薜荔,一种常绿藤本植物。
10. 狂薜:狂放的薜荔,形容生长茂盛。
11. 深松:高大的松树。
12. 哀猿:指山中哀叫的猿猴。
13. 一一:一个个。
14. 岩藤:山间的藤蔓。
去完善
赏析
《瓦官寺》是胡宿的一首描绘寺庙景象的古诗。首联以“紫色尝开国”形容瓦官寺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宛如紫色的皇室贵胄;以“金辉此界绳”赞美寺庙的金碧辉煌,犹如金色的世界之绳,彰显了其庄重和肃穆。
颔联则转向历史沉思:“火轮经坏劫,雪顶见残僧。” 诗人以“火轮”隐喻佛教中的轮回,“坏劫”指毁灭,意指人生无常、世事皆空的哲理;“雪顶”代表高僧,暗含高僧历尽沧桑仍然坚韧地生存着。
颈联再回到眼前所见:“狂薜缘秋壁,深松映晚灯。” 描述了寺庙周围的环境——繁茂的草木攀爬于秋天的墙壁上,深邃的松树与晚间的灯光相互辉映。这些景象既富生趣又富含禅意。
尾联以“哀猿不可听,一一在岩藤。”结尾,意味深长。诗人借“哀猿”(悲鸣的猿猴)表达了内心的感慨,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世界的苦痛和生活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庙宇的历史、周围的景致和内心的感悟交织在一起,传达出深深的哲理思考和对生命之谜的探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瓦官寺》是宋代诗人胡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胡宿活跃在政治、文学领域,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瓦官寺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东南郊,始建于东晋时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胡宿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瓦官寺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崇尚和重视。
在胡宿的人生际遇方面,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地方官吏,后入朝为官。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参与重大政治决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也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晚年辞官归隐。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受到了佛教信仰的启示和慰藉,从而写下了这首《瓦官寺》。
去完善